首页>国际老年文化旅游节>知青历史>农场插队,永远的记忆

农场插队,永远的记忆

信息编号:151更新日期:2011/11/4人气:
 欢乐“野趣”面对困难和动荡的环境,知青们也迷茫过、无助过,“但险恶的环境和艰辛的劳作,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在抗争中奋起。”赵清波说。那时,于洪区杨士...

 欢乐“野趣”

  面对困难和动荡的环境,知青们也迷茫过、无助过,“但险恶的环境和艰辛的劳作,锤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在抗争中奋起。”赵清波说。

  那时,于洪区杨士公社地块的农业生产用地是一片绿色的田野,农场的大地更是郁郁葱葱,春夏之际,马铃薯、黄瓜、西红柿、芸豆和辣椒等绿色蔬菜纷纷开花结果,交相辉映。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同学们在劳动之余,或晚间娱乐时,摘下自己亲手播种的无公害污染瓜果蔬菜,真是香甜可口。

  农场在赵清波插队的第二年新建了宿舍,80名同学搬进了新居,马兴强同学到食堂当了管理员,伙食得到了改善。农场知青的伙食基本是靠吃供应粮,由于依靠农场自身条件,冬天也能吃上蒜薹、韭菜等细菜,比其他地区的知青伙食要好一些。根据当时的形势,青年点管委会定期组织全点进行政治学习,早上还出早操,每逢重大节日还举办文艺汇演,知青生活的那几年正值“文革”期间,同学们除在紧张的生产劳动中锻炼自己外,在“批林批孔”,学习小靳庄,活跃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另外,农场篮球队和文艺队的骨干均为知青,在业余文化生活并不丰富的当年,知青们自娱自乐,在紧张的劳动之余,缓解身心和劳动的紧张压力,陶冶革命情操。《打起手鼓唱起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我爱祖国的蓝天》、《远航》、《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这些歌曲都是当时的时尚歌曲,脍炙人口,在那批判“封资修”的年代,有的同学唱起了《红梅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歌曲。

  点里有个王百和同学,懂电工技术,他在农场大库里找了一些旧唱片,利用留声机把音乐从高音喇叭播送到户外,《喜洋洋》和《步步高》等歌曲是明令禁止的乐曲,女青年宿舍就在宿舍后面,她们一边织毛活一边听乐曲,这在那时已经是很奢侈的生活享受和乐趣了。有时候,十里八村的农场青年也来围观,青年点和场部周围顿时热闹起来,受当时政治形势的限制,农场主管知青工作的领导要求立即停止播放类似的音乐,但个别同学私下还在唱《武训传》、《乌鸦与麻雀》和《马路天使》等老电影插曲,革命歌曲还在坚持唱。力所能及,简便易行,这种“半地下”式的业余文化生活在青年点一直坚持了下来……

  人生“财富”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再教育生活,知青们的生产劳动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了生产一线锻炼的基础,农场的附属部门开始充实知青,有三名同学到农场场部从事政工和财务,两人在生产队当会计,十余名女同学从事蛋鸡饲养,两名同学成为养猪能手,代百年同学成了出色的拖拉机手,现沈阳施德药业老总任乃刚,当年在生产队是赶驴车好手,在农场文艺队是第一把小提琴手,现在沈阳军区后勤部任职的马兴强是农场墙报专栏作家。知青同学积极响应当时的号召,立志扎根农村干革命,为当时的城市蔬菜供应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农场各单位的生产和其他方面的骨干。

  1974年10月,赵清波阔别了生活战斗两年零九个月的农场,成为沈阳市卫生学校的工农兵学员,每当回忆起这两年多的知青生活,赵清波感慨万分,特殊的年代,艰苦的劳动锻炼,培养了赵清波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造就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从一名热血青年成长为卫生监督人员,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于洪新城开发的今天,赵清波在恒大绿州购置了房产,这里曾经是赵清波劳动锻炼的田野,也是赵清波梦想的家园,四十年后的今天赵清波又成为这里的主人,赵清波曾经扎根农村干革命的豪迈誓言,将在这块他曾经面朝黄土,挥汗如雨的土地上变为现实,只不过当初的农场变成了市区,农民变成了市民,四十年的农场变迁说明: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农场大地旧貌换新颜。蔬菜农场这块土地将成为赵清波一生中永恒的记忆。“曾经拥有过,曾经失去过,曾经年轻过,曾经冲动过。”回忆起40年前插队的那一段历史,原广西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67班的蒋建更说,在农村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的苦难,已经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曾经的含泪欢笑,成了我们最甜蜜和美好的回忆;曾经的收获,是在劳作中锻炼了意志,认识到劳动人民的美丽、质朴和善良。

  “也许有人会说,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已成为一段令人难忘而值得深刻反省的蹉跎岁月史,我们在那里是受了苦、遭了罪、耽误了读书、失去了青春,但也要知道,正是在那里,我们懂得并学会了人生,在不断地劳作和与村民的接触中,我们收获了最朴素的真情,认识到农民的质朴和作为一名劳动者的光荣。”赵清波说,“从农民身上,我学到了宽容和坚毅的品格,我的吃苦耐劳、宠辱不惊、坚忍不拔等品质就是那时养成的。”回首那段岁月,“无悔”始终是大多数下乡知青的共鸣。他们深感知青经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加速了成长,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了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社会和农村的真实,从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志和意志的成熟。如今,重温那段岁月,更多的知青选择积极“反哺”他们当年插队的所在地,他们希望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插队的苦难已经过去,更多时候我们更愿意回忆起那段苦难日子里的美好和甜蜜时光。有了插队这段生活的底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任凭怎样的艰难困苦,我们都不怕,因为我们曾来自社会最底层,曾背负过最多的苦难。” 本报记者 常少平

相关阅读旅游新闻

6重旅游保障
100%透明团 特殊原因退订保障 旅游预警机制
应急救援体系 一站式旅游保险 24小时阳光旅游服务
预定帮助
如何预订旅游产品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发票及相关
安全指南
出行安全常识 旅游活动风险防范
特殊人群安全防范
首页 网站地图 控制大厅 各地出发 会员活动 会员注册 老年游须知 活动回顾 会刊 老年文化旅游节 成员单位 成员加盟 成员登录 养生论坛 法律申明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www.oldtrip.cn 技术支持:旅游联盟产业信息化研究所 蜀ICP备11009004号
服务电话: QQ: E-mail:1713288242@qq.com 
申明: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旨在为老年游行业提供平台服务,网站信息来自于成员、会员或网店经营者上传,若有侵权请来电冻结,详见本站法律申明及会员服务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图片、视频、Flash、文章等均由本网站用户贡献,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权属后,将在5个工作日内删除。
  • 网站备案
  • 网络110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AAA级信用企业
  • 旅游联盟诚信认证
  • 旅游联盟成员单位
  •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