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旅游攻略>山西朔州城市介绍

山西朔州城市介绍

更新日期:2008-04-09
山西朔州城市介绍 朔州市是198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径 111°54′—113°35′、北纬39°03′—40°31′之间,南邻忻州,北接大同,西北与 内蒙古交界。辖两区

   朔州市是198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径 111°54′—113°35′、北纬39°03′—40°31′之间,南邻忻州,北接大同,西北与 内蒙古交界。辖两区四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右玉县),现有69个乡镇,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45.3万人。

 朔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据境内“峙峪遗址”考证,早在二万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 据史书记载,唐尧时为冀州之域,虞舜时属并州,夏归荤育,商属下危,西周属北戎 ,春秋时为北狄所据,战国时为赵国所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筑城置马邑县,北齐设州,延续到明清。民国初废州设朔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晋绥边区。新中国成立后,归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后,划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雁北地区 划出朔县、平鲁、山阴三县,设立朔州市。1993年行政区划调整,又划入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一大批文治武功的杰出人物名垂青史。女诗人班婕妤,是目前所知史籍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女诗人,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东阁大学士王家屏,素以廉洁、直谏著称 ,与名相张居正齐名。三国大将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均为朔州人氏。五代时李存勖灭后梁 建后唐,成为一代帝王。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就牺牲在这块热土上。

   土地广阔,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川丘兼有,农林牧皆宜。其中平原占总国土面积的38%,丘陵占36%,山区占26%。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平原土地肥沃,田畴阡陌,灌溉便利,为全市粮食蔬菜主产区;西 、北部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为全市杂粮生产基地和牧业基地。全市有耕地513万亩,农民人均4.9亩,居全省第一。有宜林面积238.4万亩,草地面积68.6万亩。水源相对丰富。有 地下水资源7.8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596.9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平的1.68倍。境内 有桑干河、浑河等河流20多条,最大涌水泉组神头泉流量为6.3立方米/秒。 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约2800小时,无霜期100—130天,年平均气温3.70C—7.60C,年降水量为400—450mm左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油料、马铃薯、甜 菜、蔬菜、莜麦、碗豆等30多种。

    矿藏资源丰富,为重要能源工业基地 。 初步探明的矿藏有煤炭、石灰岩、铁矿石、铝矾土、云母、粘土、石墨等30余种。其中石灰岩储量约1600亿吨,铁矿石储量4500万吨,瓷石储量20亿吨 ,铝矾土储量458万吨。煤炭总储量达500亿吨,约占全省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煤系分布面 积 16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9%。属大宁煤田石碳二迭纪煤炭。以气煤和弱粘结煤为主,覆盖浅,易开采。全市有全国重点产煤县(区)5个,重点产煤乡(镇)26个。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朔州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全市有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90户(包括中央企业6户、省属企业6户、市属33户、县 区234户、县以下411户),其中煤炭企业占41.7%,化工企业占4.2%,建材企业占2.7%,食品企业占11.3%,陶瓷企业占2.2%。特别是煤电工业,实力极为雄厚。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安太堡露天煤矿和华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神头一、二 电厂就在我市。全市有各类煤矿337座,生产能力达4750万吨,其中地方煤矿336座(地方国营37座,二轻集 体8座,乡村及其它煤矿291座;年产20万吨以上的24座,60万吨以上的5座,90万吨以上的 2座),年设计生产能力3800万吨。有各类发煤站27个,年设计发运能力3000万吨。近年来,全市煤炭年产量基本保持全省总量的10%左右,人均原煤产量 约为全省的3倍、全国的26倍。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237.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20多亿千瓦时,约占全省总量的20%,人均发电量约为全省的5.7倍、全国的11倍左右。

    建市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建市以来,我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大力弘扬“自主改革、自求发展 、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朔州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经 济社 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座初具规模的煤炭电力工业 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年轻的朔州在这不寻常的十年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党和国家领 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都曾先后到朔州视察。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全市提前八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在96、97 两年全省经济发展综合考核中,分别居第三名和第二名。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99亿元,比1988年的14.9亿元增长2.4倍,年均递增 13%。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1亿元,比1988年的9.3 6亿元增长11.93倍,年均递增29.17%。 粮、油、糖等主要作物产量大幅 度提高。建市十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先后八年夺全省第 一 ,人均油料先后五年居全省第一,甜菜人均占有量一直居全省首位。1996年,全市粮食总 产达到6.96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比1988年的4.91亿公斤增长41.76%。1998年虽遭受 严重秋旱,粮食总产仍达6.59亿公斤,为历史上第二个好年景,比1988年增长34.2%;油料 总产达到5464万公 斤,比1988年的3958万公斤增长38%;蔬菜总产67.41万 吨,比1988年的 11.72万吨增长4.75倍。甜菜产量基本保持全省总产的一半左右,为全省最大的甜菜基地, 1 998年总产达到39.75万吨,比1988年的31.8万吨增长24.9%。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1998年 , 全市大牲畜、生猪、羊存栏分别达到30.2万头、25.9万口和98.5万只,分别比1988年增 长53.3% 、167%和84.8%。其中奶牛达到6.8万头,比1988年的2.62万头增长1.6倍 。猪牛羊肉、禽蛋和牛奶产 量分别达到3.8万吨、1.18万吨和14.4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1.63倍、1.14倍和2.43 倍。其中奶产量占到全省总量 的40%多,人均占有量达到全省的10倍和全国的15倍左右。畜牧业总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整个农业正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山阴县为全国农区最大的乳品 生产基地,应县为全国504家粮棉大县之一,右玉县人均养羊连续九年居全省之首。植树造 林成效明显。森林覆被率由1988年的14.75提高到16.7%,木材蓄积量由1988年的180万立方 米增加到208万立方米。右玉、应县实现基本绿化达标。乡镇企业快速增长。总产值达到42. 14亿元,比1988年增长6.2倍;营业收入达到41.9亿元,比1988年增长7.7倍。

   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能源基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原煤生产能力由建 市前的4210万吨增至4750万吨,提高13%。1995年原煤生产达到历史最高的3937万吨,比1 98 8年的1468万吨增长1.68倍。近两年,随着煤炭市场的不断变化,全市原煤生产逐步走上 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路子,产量有所下降,1998年原煤总产3524万吨,比1988年增长1.4 倍, 年均递增9.2%。发电装机容量由1988年的136.2万千瓦扩大到237.7万千瓦,提高74.5%。发 电量达到113.6亿千瓦时,比1988年的63.1亿千瓦时增长80.1%。食品、建材、医药等 新兴工业体系建 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了一批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非煤工业企业。如全省最大的山阴乳品集 团、市亚麻集团,全国靠前的朔城区精淀粉厂,全省唯一的专业麦芽厂,全省第二大糖 厂应 县糖厂,还有中外合资的朔唯陶瓷公司、神泉制药厂等。特别是乳品工业,发展很快,全市 乳制品产量达到12184吨,比1988年的5183吨增长1.35倍,占到全省的60%左右。工业经济实 力明显增强。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34亿元,比1988年的20.8亿元增长5 .44倍;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15.9亿元,比1988年的19.8亿元增长4.85 倍。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0.45亿元,比1988年的20.61亿元增长2.42倍,年均 递增 13.1%。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增加值28.96亿元,比1998年增长31倍 ,年递增15.2%。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形势基本平稳。199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6.4118 亿元,比1988年的1.38亿元增长3.65倍,年均递增16.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 存款余额达70.5 9亿元,比1988年的7.07亿元增长8.98倍;各项贷款余额达91.93亿元, 比1988年的10.59亿元增长7.68倍。 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全市共有商贸企业269个,从业人员51446人;市 区有商业网点18916个,综合贸易市场350个。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13亿元 ,比1988年的5.54亿元增长4.08倍,年均递增17.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 数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分别控制在97.3%和99.1%以内。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路建设在1995年实现镇镇通油路、 乡乡通公 路、村村通机动车“三通”目标的基础上,1998年,全市又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期 间“4388”公 路建设目标(打通四个出境口,修通三条专用线,80%乡通油路,80%村通公路),基本实现 了 村村通公路、平川大村通油路,为全省第二个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地市。目前全市已有86 个乡镇通了油路,占到乡镇总数的81.3%;173 3个村通了公路,占到行政村总数的94.6%。其中怀仁县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右玉至左云、右 玉杀虎口至内蒙、平鲁二道梁通内蒙、应县通繁峙4个出境路口已全部打通。投资1.47亿 元、 全长69.8公里、贯通4个县区10个乡镇、87座煤矿的元元煤炭专运线,纵贯西部贫困山区 、 全长218公里的扶贫专线,环绕东南部平原地区、全长178公里的经济开发线等三条专线已全 面竣工,全长22公里的林荫公路也竣工通车。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88年的2046 公里 增加到3245公里,每万人拥有公路25.4公里,居全省第一。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建市以来,新建整修农建工程2.4万处,新 增水地21.31万亩,改善水地90.2万亩,水保治理162.4万亩;解决和改善了14万余人的饮水 问题。94、95、96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市,97年又被 评为全省节水先进市 ;朔城区连续八年夺得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禹王杯”,并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 区) 。供电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46.7万元,完成输变电工程7项,变电站增容工程4项,变电站改 造工程7项,新增主变容量2.49万千伏安。到1998年底,全市共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64座, 总容量127.56万千伏安,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 邮路总长度达到9060公里。本地网电话容量达到6.9万门,移动电话容量达到3万线, 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3200线。市话用户达到3.6万户,比1988年增长6.3倍;无线寻呼用户达 到1.3万户,是92年开通时的26倍;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2万户,是93年开通时的25倍。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建市以来,我市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兴市、开放富市的道路,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土地、 粮食、流通、劳务、房地产市场“五放开”和国合商业“四放开”。国有企业从1993年开始 ,采取了“一种思路、十种模式”的改革办法,受 到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肯定,全省中小企业改革座谈会、全国中小企业改革理论与 实 践研讨会先后在我市召开。国家经贸委在1997年全国经贸会上要求推广我市中小企 业改革经验。1996年我们又进行了以“扶优扶强、解困扭亏”为主要内容的 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1997年,特别是江总书记“5·29 ”讲话 和党的十五大之后,全市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热潮,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盘活存量为重 点,着眼于全面放开放活中小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到1998年底,全市440户各类国有企业 ,已 改制315户,除34座煤矿和35户经营政策性业务的企业未改制外,改制面达到85%,企业改 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同时各项 配套改革也有了新进展。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其它非公 有制企业的养老、失业保险也开始起步。“再就业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地方国有企业累计 出现下岗职工9466人,通过多种渠道安置5822人,再就业率达到61.5%,比省定55%的目标高 出6.5个百分点。符合保障条件的3004名下岗职工和11772名离退休职工按月足额领到了基本 生活费和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在保障线内的986名城镇人口和438 5名农业人口得到了救助。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得到发展。在不断加快改革 步伐的同时,我们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坚持依靠外力拉动,促进内部发展,不断夯实基础 ,完善政策,改进服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已引进技术175项, 引进人才400多名,兴办合资企业30多家, 签订中外合资项目意向书36个、协议书15个、合同20个,项目总投资6.95亿美元。1998年直 接利用外资1838万美元,比上年增10.7%。目前拥有 朔唯陶瓷有限公司、朔瑞木业有限公司、恒益饮品有限公司、古城依美口乳品有限公司、亚 麻 纺织集团等一批合资企业和高岭土精加工、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万吨铜版纸、硅铝合金 、不锈 钢型材等一大批合资合作项目。 199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135万美元。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99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1982所,其中小学1805所,普中151所,职 中22所,中专技工学校4所。教职工总数16796人,其中专任教师14520人(小学8443人 ,初中 4347人,高中723人,职中756人,中专技工25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93%,初中80%,高 中45 %。在校生总数293060人。有4个县区(怀仁、山阴、应县、朔城区)通过了“普 九”验 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0.6% 。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累计投资6亿元, “一无两有”学校占到99%,“三配套”学校占到90%以上。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步伐,全市职业学校1998年新招生人数占到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8% 。成人教育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教 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本科达线人数从1991年起连续八年稳定增加,1998年本科达线971 人,达线率达到22.56%,超过全省平均达线率5.16个百分点,比建市初的3.29%提高19.27 个 百分点。 科技工作迈出较大步伐。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 目25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1项,市级191项。有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 2项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份额由88年的26.7%上升到38.8%。初步 建成六个科技 开发小区(每县区1个),入区企业达28家。其中山阴城科技开发小区成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 区,区内乳品业被列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支柱产业。 卫生、体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进 一步发展。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84个,床位3893张,卫生技术人员5348名 ,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5名;各类体育场馆246个,艺术表演团体6个,公 共图书馆6个,影剧院7所,文化(艺术)馆 7个,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台7座,市县电台7座。地方病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成为“ 三年 基本控制地方病达标地市”。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稳步实施,朔城区、怀仁县实现了初级 卫生达标,朔城区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1998年人口 出生率为14.45‰,自然增长率为9.69‰,人口出生率和 自然增长率分别比1990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降低5.26和4.25个千分点。

 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近几年, 市委、市政府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宗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 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框架已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中心城市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 发展到16.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21公里增加到86公里,供水普及率由18%提高到100%,集中供 热普及率由14%提高到62%,绿化覆盖率由2.7%提高到18%。 先后建成了朔州师范、市直小学、市直 幼 儿园、市直一中、儿童乐园、煤矿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集贸市场、火车站广场、七里河公园 、中心广场、第二小学、第二幼儿园、汉墓博物馆、安居工程、二水厂工程、天然气工 程等一批公共设施。天然气的使用在全省尚属首家。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199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6元,比1988 年的441元增长4.23倍,年平均递增18%,全市除右玉县外,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小康 。有69个乡 镇、1286个村、86.4万农民步入小康生活,分别占到总数的65%、70.2%和81.7%。在1997 年 底核定的7个贫困乡、245个贫困村、3.88万贫困人口中,98年内有7个乡、178个村、2.3万 人越过温饱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17元,比1990年的1364元增长2.24倍, 年平均 递增15.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8年的6.5m2增加到9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 14.7m2增加到17m2。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49.17亿元,比1988年的3.6亿元增长12.67 倍。 目前,我市 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朔 州将成为全国开发建设的新热点, 这必将为全市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市委、市 政府正在组织全市人民实施强市富民的两步走跨世纪目标, 第一步,力争到本世纪末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在建市前1988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达到1980年的10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第二步,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倍,煤、电、粮、油、奶、糖等工农业主要产 品产量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同级同类能源城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同级同类城市 中进入强市之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进一步 抓住大好时机,加快实施“龙头带动、开放富市、科教兴市、民营经济强市 ”四大战略,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惠的招 商引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广招天下客,吸纳八方财,不拘一 格,多种形式, 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们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来朔州投资, 经 商办企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朔州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欢迎机关、团体、大专院校、科研 单位等以不同方式来朔州进行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携手共进,共创大业。,

6重旅游保障
100%透明团 特殊原因退订保障 旅游预警机制
应急救援体系 一站式旅游保险 24小时阳光旅游服务
预定帮助
如何预订旅游产品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发票及相关
安全指南
出行安全常识 旅游活动风险防范
特殊人群安全防范
首页 网站地图 控制大厅 各地出发 会员活动 会员注册 老年游须知 活动回顾 会刊 老年文化旅游节 成员单位 成员加盟 成员登录 养生论坛 法律申明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www.oldtrip.cn 技术支持:旅游联盟产业信息化研究所 蜀ICP备11009004号
服务电话: QQ: E-mail:1713288242@qq.com 
申明: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旨在为老年游行业提供平台服务,网站信息来自于成员、会员或网店经营者上传,若有侵权请来电冻结,详见本站法律申明及会员服务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图片、视频、Flash、文章等均由本网站用户贡献,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权属后,将在5个工作日内删除。
  • 网站备案
  • 网络110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AAA级信用企业
  • 旅游联盟诚信认证
  • 旅游联盟成员单位
  •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