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旅游攻略>朔州山阴概况

朔州山阴概况

更新日期:2008-06-03
朔州山阴概况 概况   山阴县位于东径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地处山西省北部,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南北长66.7公里,
概况

  山阴县位于东径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地处山西省北部,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南北长66.7公里,东西宽36.5公里,总面积1657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10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总人口22万人(2004年)。县境内山脉,有恒山山脉,洪涛山脉以及黄花岭,有较大的河道4条,桑干河、木瓜河、黄水河、元子河(吴马营大河槽河)。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煤田总面积355.2平方公里,总储量114亿吨,煤质品种以氯煤和弱粘煤为主,为优质烟煤;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系赤铁矿;铝矾土约900万吨;粘土粉砂岩预测储量达亿万;石灰石约3000万吨;方解石约40万吨;大理石约1000万立方。此外还有石英石、钾长石、黑云母、玄武岩等。山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部分遗迹尚存。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汉墓群、广武古墓、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历史上也不乏名人志士:有北魏安远将军庚岳、唐朝芮国公苑君璋、宋赵匡胤的大将米信、辽丞相沙彦恂、元朝平阳元帅安明本、明代内阁首辅王家屏、清朝梁启超的老师崔增瑞等。历史上山阴农业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糜黍、玉米、高梁、莜麦、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菜、胡麻、水果瓜菜、葵花等;养殖业以奶牛、猪为主,兼养鸡、羊、兔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劳的山阴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紧紧围绕强县富民这一战略目标,奋力拼搏 ,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1、农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山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推进以奶牛乳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山阴特色的种、养、加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玉米种植业、奶牛养殖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5元;奶牛存栏4.86万头,鲜奶产量达17.02万吨,山阴县成为闻名全国的奶牛乳品大县。
  2、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部门、各乡(镇)村办工业以及城镇和农村个体、工业户相继出现。全县工业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乳品、煤炭、食品、建材、机械、化工等工业门类,在整个工业中,尤以山西古城乳业集团为主的乳品加工业,以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的煤炭工业,以糠醛、电石、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以水泥、石料生产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占较大优势。全县乳制品产量已达1.67万吨,原煤产量423万吨,古城牌奶粉、健康牌燕麦片均获国家级奖,成为名牌产品,糠醛、电石、地毯等产品远渡重洋,销往国外。
  3、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认真建设,县城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境内北同蒲铁路、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大)同——太(原)公路纵贯全县,交通条件便利。岱岳镇是全县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山阴最大的商贸中心——百货贸易大楼和仁利商城,为群众日常购物提供极大的方便;还有雁山、山化等高级宾馆,可以为来山阴的客人提供舒适的食宿条件;有设备精良、人才密集的山阴县人民医院和闻名全国的朔州市精神病院可以为本县及外地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服务。近几年,随着县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电话、摩托车 等各种家电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县城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二OO一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267万元。经过多年发展,本县出现了古城乳业集团、康喜有限责任公司、山阴县燕麦片厂、石星化工有限公司、康立化工有限公司、南改煤矿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的名牌企业和乔九崇、王应贤、贺有义等优秀企业家。奠定了以种植、养殖、乳品加工、煤炭、化工、建筑建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结构模式,为山阴县域经济腾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变迁

  山阴,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
由代县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岭山,向北为山阴县所辖。长城在山阴县辖境内的大致走向为: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从胡峪口向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七十七华里,共有砖石砌筑敌楼及夯土墩台六十七座,其中现存较好的砖砌敌楼三座,其余均成夯土台状。
  广武堡城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
  新广武城,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包砖被拆走,存八至十米高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圮坍。城北面墙大部分包砖被拆为民用。尚存夯土墙体和此城门砖券拱门洞。北门城门楼同城门台连为一体,全为砖砌。此楼南面开有三扃门,现安有木门,成为村里的库房。门额上嵌有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楼东、西各有三箭窗,楼北面墙圮坍。
楼下地上横卧一幢石碑,因风化字不可辨。
  据《代州志》载:新广武城,“洪武七年(公元l374年)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建,周三里有奇。”
  据《代州志》引《两镇三关志》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而入,势当首犯。东越广武,则北娄、平刑皆敌冲也,西越白草沟,则夹柳树、雕窝梁皆要害也。雁门警备,于是为急。”
  长城过新广武城,至皂银洼村,墙多为砖石包砌,由于自然圮坍及人为破坏,大部分墙体只存夯土了。但在很多地段断续尚存有条石包墙。在靠近新广武城一侧的城墙上,尚残存两座砖砌敌楼。长城经广武跨河,河床内墙址早已为洪水毁掉。过河是第一座残存的砖砌敌楼。此楼东、西面墙上各一门,居一箭窗南,门额均嵌有石匾,因风化字已不清。楼北面墙有三箭窗,南面墙已圮残。过此楼向东在皂银洼北的第八座敌楼亦较好,楼东、西、北各三箭窗,南有一门,门额亦嵌有匾,字已不清。匾四框有砖雕。皂银洼村,仅有一户人家,住在楼南,整个院墙全为长城砖所砌。
  长城过皂银洼,约有一华里为条石包砌,顺山北坡而筑,圮坍严重。又过一华里至南寺沟村基本未筑墙,沿山走径连续地筑有敌楼,今楼多只存夯土墩台。楼间只个别地方有石砌城墙。
  由南寺沟村经大泉沟、苗家窑、东寺村至水峪口,依山险作障未筑墙,在各沟口东西两侧山上筑有砖砌敌楼,今全成为夯土墩台。
  据《代州志》引翁万达奏疏载:“自大水峪鸦儿崖起,东至马兰口霍家坡止,为垣五十三里有奇,增添敌台九十六,铺屋二百八十八,品窑千八百四十。”3
水峪口东、两两侧山上,存有己残成夯土状的敌楼。老乡介绍楼原为砖砌。长城过水峪口后,继续沿山坡向东北经盘道窑、冯家窑、王家园、许家凹抵沙家寺。这段长城,仅水峪口东有近百米夯土残墙尚存,此后一直到冯家窑,墙和敌台均已无存。过冯家窑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才可见有残存的夯土墩台。
过沙家寺长城走径继续沿山坡经南口、胡峪口、苏家场,出山阴县界入应县境。这段长城今已无墙迹,只顺山坡在各沟口处,及沟口两侧山上筑有已残圮的夯土墩台。

地理与人文

  【兵家重地——雁门关】 雁门关(现属代县)距山阴广武城10公里。该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朝历代都视为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其以要塞、险峻和历史上多战事闻名全国,并被列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春秋到唐,此处以勾注塞闻名。唐开始设关,勾注塞由雁门关所代替。宋代雁门关为防御契丹之重地。元曾取消关隘设防。明洪武七年(1374年)因元废古雁门关,遂移置,始修筑关城于今地。古雁门关在勾注山巅,岭前为大和岭口,后为白草口,距现在雁门关数里,古今雁门关截然两道:古雁门关道,由大和岭到白草口;今雁门关道,由南口到新广武。雁门关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日雁门关。自宋以来,18个隘口,傍山就险,屹为巨防,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对山西、京冀、中原之安危关系极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雁门关与新、旧广武唇齿相依。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时南犯,必首攻广武,后图雁门。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了一道钢铁屏障,阻挡着一切来犯之敌。赵国李牧驻守雁门数十年,大破匈奴十余万。秦蒙恬出雁门修长城北击胡。汉为防卫南犯之敌,在雁门关一带设置防御,卫青、霍去病、季广常驰骋长城内外。唐薛仁贵多次在雁门出击匈奴。北宋扬业在雁门关外大败辽兵。以后直至明代,雁门关都有大将镇守防卫。无数戍守将士,在此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烈悲歌。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指挥八路军120师在此痛歼日寇。1948年,为了夺取解放全国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决定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途经山阴广武和雁门关,仔细观看了记裁古战场的一些碑文,并一睹长城雄关的风采。雁门关有东、西、北三座关门。东门楼名雁楼,关门外有赵国良将李牧祠旧址,饲门左、右各竖旗杆一根,祠前有点将台,尚存《武安君庙碑记》等石碑数通。西门楼是六郎庙。北阶曾建驻军官署,西北方是习武演阵之教场,南面则是雁门山高峰“过雁峰”。小北门为雁门关第一道关门,门额嵌“雁门关”工字石匾一方,东、西门额分别嵌“天险”、“地利”的石匾各一方。城关楼镌刻楹联:
曙色清明 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 斜月孤伶门上关
抗日战时期,关楼被侵华日军焚毁,仅东、西城门洞及小北门、李牧饲遗址等尚存。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感召下,代县人民政府筹措资金,1989年修复雁门关城楼,使关城重现昔日雄姿。今天游人望关,确有“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之势。

  【万里长城——山阴段】万里长城依阴山、恒山。太行山。吕梁山之势,分为内。外两支,内长城建于恒山之阴,外长城建于阴山之阳。山阴县境内的长城属内长城,是山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它东起新广武,西接代县分红岭,依恒山之阴连接着内长城东段18个重要隘口,全长5.3公里。城墙高6。6米,底部宽6.5米,顶部宽3.5米,底部用石灰岩、青石质条石砌筑,其它用砖拼筑而成。长城依山而筑,碗蜒盘桓于山岭之上,蔚为壮观。在城墙的结合部、转折处与制高点上,矗立着一座座致楼。巍巍长城,敌楼对峙,烽台相望,与雁门关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气势。山阴县境内还有汉长城。它位于旧广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横亘,长约10公里,整体用石块无层次垒起,现已成为残迹。

  【雁门咽喉——两广武】广武,位于山阴雁门山的长城脚下,紧依雁门关,扼守关内勾注陉之咽喉,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军事防卫据点。依塞傍关,地处要冲,与长城紧密相连在一起,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历史上兵家为争夺雁门关,这里常常是短兵相接的战场。广武始建于战国时期。据记载:赵武灵王在破林胡和娄烦之后,沿勾注山建内长城,同时建勾注塞即令广武城,当时属雁门郡。西汉置广武县。北魏广武属京畿之地,为迎送皇帝和大臣出征、凯旋以及外使入朝的南大门。隋改为雁门县。宋、辽以此地分界,广武属辽地,归西京道。金改道为路,属西京路大同府。明归山西行中书省,爱国将领于谦曾驻守此地,抗击瓦刺。清代至民国初属代县。日寇侵占后划归山阴至今。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许多大大小小战事多发生在这里。公元980年,宋朝大将杨业镇守代j几契丹来犯,扬业引军“自西烃出南向击之,契丹大败’’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杨业等自西怪、经〕日广武追破契丹军于今朔县也途经这里。广武今有两座古城:其一坐落于勾注东陉要冲,名新广武;其二地处勾注西陵要冲,名旧广武。新广武原名广武营,在雁门关北10公里处。两山对峙,中置营城,亦日广武隆、广武站、广武城,为雁门关守卫重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复修。城周长4华里,城高10米,墙宽4米,城墙内土外砖结构,坚固雄伟,左右连接东西长城,中置东、西两门,扼紫塞咽喉,新广武由山瓮城、广武城、南关瓮城三道防线组成,远远望去,新广武城像簸箕,南关瓮城像斗一样,俗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之坚固。明代这里一直设重兵把守,并兼挟平型关、北楼口、大石崞等18个关隘。

  【戍边亡魂——汉墓群】在新广武城北一片广阔平原上,散布着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坟土堆,坟土堆连绵起伏,状若小丘,甚为壮观,当地群众称为“谎粮堆”。传说宋杨家将与敌作战,为蒙蔽对方筑起假粮堆而冒充兵精粮足,实际上是戍守边关的无数阵亡将士的坟墓。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此地50余年战事不断,阵亡将士大多就近理葬。坟土堆的高低大小,依死者生前的官衔而定,等级严格。墓冢越大,显示墓冢主人官职越大。整个汉墓群占地7.5平方公里,现已标定墓冢294座。236号是最大的墓冢,占地4亩,高约20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墓群,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8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地名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置山阴县。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置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三国时(公元220年~265年)属吴,仍为会稽郡治。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改会稽郡为会稽国。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复会稽郡与山阴县。南朝陈武帝永定年间(公元557~559年),析山阴县部分地置会稽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两县合并称会稽县,属吴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置越州,州治在会稽县。三年复郡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郡复越州,三年后恢复山阴县,州县同城而治。此后,山阴县时有置废,但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再置后,山阴、会稽并设且同城而治的状况直至清末。其间,梁太祖开平初,吴越王钱鏐升越州为东府。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复越州。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宋高宗驻跸越州,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由是得名。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废府设路,为绍兴路治。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路复府。清因明制。宣统三年农历八月初一(公元1911年9月21日),并山阴、会稽两县为绍兴县。
相关阅读:
山西朔州
6重旅游保障
100%透明团 特殊原因退订保障 旅游预警机制
应急救援体系 一站式旅游保险 24小时阳光旅游服务
预定帮助
如何预订旅游产品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发票及相关
安全指南
出行安全常识 旅游活动风险防范
特殊人群安全防范
首页 网站地图 控制大厅 各地出发 会员活动 会员注册 老年游须知 活动回顾 会刊 老年文化旅游节 成员单位 成员加盟 成员登录 养生论坛 法律申明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www.oldtrip.cn 技术支持:旅游联盟产业信息化研究所 蜀ICP备11009004号
服务电话: QQ: E-mail:1713288242@qq.com 
申明: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旨在为老年游行业提供平台服务,网站信息来自于成员、会员或网店经营者上传,若有侵权请来电冻结,详见本站法律申明及会员服务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图片、视频、Flash、文章等均由本网站用户贡献,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权属后,将在5个工作日内删除。
  • 网站备案
  • 网络110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AAA级信用企业
  • 旅游联盟诚信认证
  • 旅游联盟成员单位
  •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