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旅游攻略>乳山年俗

乳山年俗

更新日期:2008-08-28
乳山年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威海乳山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年的气氛开始就浓郁起来了。家家户户缝制新衣、磨面碾米。排演村戏或者排练秧歌的村,即开始组织演员排练。腊月十二三以后,村里杀猪宰羊,各户即开始准备年货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威海乳山也不例外。进入腊月,年的气氛开始就浓郁起来了。家家户户缝制新衣、磨面碾米。排演村戏或者排练秧歌的村,即开始组织演员排练。腊月十二三以后,村里杀猪宰羊,各户即开始准备年货。

赶年集

  从前是五天一个集,以农历日子为准,乳山中南部是这样定的:“一六孤山二七所,三八夏村四九滩,五十南黄捎着石头圈。”那个“所”,就是离我家10公里的海阳所。我第一次走出大山,就是七岁时跟父亲赶年集。

  梁月昌在《赶年集》中说:准备过小年的物件,准备过大年的年货,所有忙年之用,去旧换新,都要在年集上陆续备齐:买糖瓜和大枣,留待过小年祭灶神时用;买粉条、割猪肉、买油盐酱醋、买米买面等等,准备过大年的食用;买新帽、买新鞋、买新袜子、割布做衣裳等等,为了过大年的穿戴;买酒壶、茶壶茶碗、水舀子,买盆、买菜铳板子,买笤帚、香胰子、胭脂粉雪花膏镜子等等明年的居家日用品;请财神、买门对子、买鞭炮等等,马上过年即用。诸般杂物都要靠赶年集买回来,年集便一直赶到腊月二十九。腊月二十九,四乡八疃,不论是不是集日,都开集,但只是个“半截子集”。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是“小尽”过年,二十九就等于三十日,是夜已是除夕夜了,所以二十九日的半个集也叫“跑集”,人们都急溜溜地,跑上一趟,需要补充购买的买一买,转身就回家了……
  有些东西平日里不怎么好卖,到了赶年集时,往往只因为它有个吉利的名字,价钱便飙升了起来。比如豆腐,再贵也要买,因为豆腐的谐音押着一个“福”字,吃了有福,焉能不买?比如白菜,谐音“百财”,除夕的饺子馅非它莫属,是必须买的。比如鲐鱼,硬要吃变了点质,发了点霉的,谐音“太美”,寓意太平美好。腊月二十五六,赶年集时买了,离过年还有四五日,早些时候没有冰箱,到了吃时正好发了点霉,所以鲐鱼也是热销之物。还有年糕、发糕,因为同押着一个“高”字,是过节期间必吃的,于是糯米、黍米之类连同玉米的价格便一齐上来了。

除 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除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除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地出门。
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
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祭 灶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贴“灶门头”。“灶门头”实际是一种挂历,挂历上的画是灶神老爷。升“灶门头”时,把日历部分剪下来,贴在墙上,再把灶神老爷的嘴抹上蜜或糖以后烧掉。烧时当然要秉烛焚香,虔诚祈祷,祝福来年丰衣足食。嘴抹蜜是为了让灶神爷到天庭述职时嘴甜一点,为咱老百姓多说些好话,请玉皇大帝来年给个好收成。
  梁月昌在《祭灶》中说: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把已经请(买)回家的新的灶马(威海对灶王爷的土称)的灶马头(灶王爷画像上面有四五指宽的“天头”),上面画一个南天门,两边有两匹马,对着头往南天门这边跑——这是灶王爷上天时可乘的坐骑。这“天头”(即为灶马头)裁下来,放到粮囤上,再把老灶王图撕下来,换新的贴上。供桌这时已摆好了。上香三支,然后摆两个盘子,一盘红枣,一盘枝糖,就是威海人说的“糖瓜”,一种用黍米制作的饴糖,极甜极粘,形如一条黄色的小瓜。荣成、文登等地还要摆一碗清水,摆一点蔬果,这些都是随祭,唯红枣和糖瓜顶要紧。红枣吃了让灶王爷嘴甜如蜜,多说好话,讨玉帝欢喜,保佑全家福寿安康;糖瓜吃了好利用它粘劲儿,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时能够措辞慎重,隐恶扬善,保密隐私,掌握分寸。而且这当作的供品小糖瓜,放在碗橱里渐渐融化了,日后家里有小孩被鱼刺卡了咽喉,食之,有消化鲠骨的作用。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自周朝开始,朝廷将祭灶列入祭奠,并立下各种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蒸饽饽摆供桌

  腊月二十七八,家家蒸年饽、蒸年糕、蒸年包。年饽——有的蒸成龙凤及其它动物形状的,脊背上起鼻儿,穿上大枣、周围再点上红点。年糕——多是用黏米面、黏玉米面做成团,再用面包起来蒸熟,过年不可没有年糕,取“年年高”之意。年包——分豆包和菜包两种,豆包是根据各自家的喜好不同,用黄豆以外的其它熟豆子,揉搓成豆沙,再用面包起来蒸;菜包是用萝卜、白菜加肉及调味品做馅,一切工序都与平时吃的蒸包一样。豆包寓意团圆,菜包寓意财宝。

  腊月最后一天,不管是三十还是二十九,俗语通称“大年三十”。早饭要用多样蔬菜做“隔年菜”,即多做一些来年接着吃,取“发隔年财”之意;主食是高粱米饭和芋头,取来年“粮食高产”、经济“有余头”之意(也有地瓜、芋头、芋头母混合蒸的,叫“地瓜金、芋头银、芋头母子聚宝盆”)。早饭以后,送走垃圾,送走旧的烦恼;还要把水缸挑满水,因为不送年是不能挑水的。

  中午,在院内靠南墙的地方,用苇席搭起“天地棚”。供着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之位”的牌位。牌位下摆供桌、设香炉、放供品。在屋内大厅北墙上挂家谱,家谱下的供桌北边,摆放写着近祖姓名的牌位,叫请神主。大人在家请神主时,要事先打发孩子到土地庙前磕头,口中叨念请“请祖爷祖奶回家过年”,如果孩子的爷爷奶奶已过世,则说“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

  上供桌的菜,碗顶上要放几片菠菜叶,菜叶中间再放上一颗大枣。菜做全了,供桌也摆齐了。供桌的食品还要有年饽饽、水果、酒等,祭器有香炉、蜡烛、竹枝、柏叶等。

  吃午饭前,给天地棚和供桌上年香,在门口放鞭炮,正式“请年”。午餐时,家长要亲自给各家庭成员斟酒沏茶、夹菜盛饭,全家气氛欢悦、互道祝福。

贴年画

  郑华在《话年画》中说: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二十九,贴倒有”,在胶东,腊月二十九前后,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年画,图的是一种健康、喜庆、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也有很多的规矩。过去过年时,人们都喜欢在水缸上方的墙上贴上一条以鱼为题材的年画,一打开水缸,就会看见倒映在水里面的鱼在游动,取“连年有鱼”之意。新婚夫妇过年时,女方父母要送给小两口一张大胖小子的年画。胖娃娃类年画种类非常多,《五子登科》《观音送子》《吉庆有余》等,寓意家庭美好,人丁兴旺。

  富裕人家贴年画更加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门神分文武两种,大门贴的是武门神,武门神多以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为原型。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是文门神,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在屋子里面的门上,还会贴上一对门童,寓意为“多子多福”。其他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车马神等,分别贴在锅灶、院墙、仓房、和车马棚等处。“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盛粮食的升、斗上,窗花、门饰、桌围、炕头画也都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富裕人家的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花花绿绿,一片喜庆,既用以表达主人的心愿,又烘托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贫穷人家对于年的渴盼虽然强烈,但终因囊中羞涩,往往只买个灶王爷回家贴在锅灶的上方,以祈求老天爷给口饭吃。我父亲家贫,有一年爷爷连红纸也没钱买,没办法父亲就用白纸黑字写上“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大帝之神位”几个字,张贴在院子的南墙上,以备大年三十晚上摆供桌敬天地神仙。

  年画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我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童年时见过的年画有《我们爱和平》《空军英雄张积慧》《罗盛教》等;人民公社时期,年画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内容多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乡土气息。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我们威海画家赵殿玉的《弄玉乘凤》等作品都印成过年画。“文革”后期的年画多为《龙江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样板戏剧照为内容的年画。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面上的年画除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之外,还有国内外明星及祖国名山大川题材的照片,年画渐渐远离了传统氛围。上世纪九十年代,比年画贵重的挂历风靡胶东,一时成为春节人们互送的礼品之一。

剪窗花

  曾有人考证窗花的起源,一说是人们受了冬天窗上冰凌花的启发、一说是人们受了建筑上雕梁画栋的启示才开始贴窗花的。多数民俗学者认为,避邪祈福是最初人们剪窗花、贴窗花的用意。

  宋代以前的人习惯在立春那天贴窗花,以花报春到、以花迎春来。后来随着春节概念的逐步强化,人们不再机械地把迎春定在立春那天,而是改在了春节时贴窗花。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红花绽满窗,节日气氛、欢乐心情一下子就点燃起来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就在眼前,甜蜜的日子、美好的未来正在招手。

  春节窗花既有共性的造型,又有因地而异的变化,真是林林总总、举不胜举。威海地区常见的有: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梅花报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事耕收、渔船满载、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古钱图案、艺术万字等。

  心灵手巧的女人心中有图画,剪窗花时根本不用事先在纸上画样,拿起剪刀,叠起彩纸,麻麻利利就剪出来了。以前剪窗花多讲究成双成对,就是两张红纸叠在一起,剪子一路下来,能剪出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不论是花鸟鱼蝶,一边一个,分贴在窗上,追求一种对称美。也有在窗中间贴一张大的,但图案比较复杂,主画四周往往要有衬托图案及汉字等。当然还得注意“留白”,那些线条外的空白区,是保证室内采光的。行家评论窗花,有“南雕北剪”一说。说南方的窗花图案细密,有的地方剪刀剪不了,要用刻刀镂空;北方的窗花简捷粗犷,只用剪子就行了。其实威海的窗花就包括这两大风格,一是像绘画写意一样,线条简约,豪放有力,求神似不求形似;一是像绘画工笔一样,精巧细腻,布局丰满,追求形神俱备。需要不需要使用刻刀,像需要不需要事先在纸上画图一样,是根据欲剪窗花的繁简程度而决定的。

  现在人们的居室多是玻璃窗,贴窗花的时候要注意正面朝外。旧时过年,有窗就贴窗花,所以贴的时候也有讲究。老年人房间的窗上,多是贴“麻姑献寿”“松鹤寿万”题材的;中年夫妇的房间,多是贴“祈福祈财”题材的;新媳妇的房间,多是贴“麒麟送子”题材的;未婚男女青年的房间,多是贴“才子佳人”题材的;小孩子的房间,多是贴“娃娃抱鲤”题材的。像我在《乳山剪纸》中说过的,在美化居所的同时,也有提示房间主人身份的作用。

  春节除了剪窗花之外,还要剪墙花、棚花、镜花、屏风花、灯笼花、门楣花、照壁花等。真是窗花引领春潮、百花齐庆佳节!红红火火、欢欢喜喜、赏心悦目、温馨祥和,这才是我们的中国年呀!

贴春联

  乔洪明在《帖春联》中说:据记载,公元964年除夕,“后蜀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乃自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在威海地区早年间,春联对于贫苦百姓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除了驱恶避邪外,还能“避债”。早年老百姓借债是常有的事,按常规欠债人都尽最大能力在大年三十之前还清债务,而讨债人也是年前讨债,准确说就是大年三十贴春联之前可以讨债,而一旦人家贴上了春联,你就不能再开口要债了。于是有些家境贫困确实还不上债的人家,就盼着大年三十早早贴上春联,心里就踏实了,可以安安稳稳过年……

  早年的春联可都是手书真迹。自家买了红纸,拿到私塾先生那里,求先生给写副春联。清代的对子多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梅映红日,雪兆丰年”“向阳门第春常在,富贵人家庆有余”等吉庆词语。在农村,写春联的先生那可是红人。不光听着好话,看着笑脸,烟酒点心等食用礼品也不少收。你“表现”好了,不光先生的字写得用心、漂亮,而且联句中尽是“富贵”“安泰”之类佳词吉句……

  近些年来,每近年关,集市上卖春联的摊铺映红了街面,各种尺寸、各种字体、各种词句的印刷春联铺天盖地,除了红纸黑字,还有红纸金字、银字的,美不胜收。由于是批量印刷,价钱自然也贵不了,于是人们过年时慢慢由“写春联”逐渐变成了“买春联”。

守 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处在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接力点上,所以格外受到人们重视,从世世代代相传的守岁习俗上就可见一斑。

  史料上记载汉代宫廷:“每至新岁前夜,夜漏未尽七刻时,朝廷公侯,文武百官都要朝贺天子……百官奏毕,饮宴作乐。” 官方守岁这样隆重,我想民间也不能例外,守岁习俗至少从汉代就开始了。西晋《风土志》里说:“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正式记录了民间的守岁情况。一些文学作品也作过描写,南北朝徐君倩的守岁诗:“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朝杜甫的“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对守岁的起源,有这样几点说法:

  驱赶怪兽说。传说一种叫“年”的海兽,每到除夕夜就要上岸食人,所以全家人都挤在一起壮胆子。有一年,年兽又窜到江南一个村子里,村人多被其吞食了。只有一对穿着红衣裳的新婚小两口儿安然无恙;另有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点燃干竹玩火,也平安无事。人们这才知道这兽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这事传到了天庭紫微那里,紫微神用火球将年兽击倒,然后用神铁将其永远地锁在石柱上。人们虽然不再惧怕年兽了,但守岁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祛除疾病说。古人发现瘟疫会随着季节转换而变化,并且认为人的清醒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除夕夜是四季轮回的一个交汇点,这一夜人是不能睡觉的,要为来年的健康开个好头。守岁时喝用药材泡制的屠苏酒,即防病之意。苏辙在诗里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祈祖保佑说。《说文》里载:“年,谷熟也。”这就是说,当初的年字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作物概念。先人认为:人留灵魂,物留种子,只要是成熟的,逝去了也不叫死亡,死亡是指夭折的。“年”是成熟的象征,“年”就被引申成为万物之祖。守岁就是“守祖”,祈求“祖先”保佑。

敬惜光阴说。古人用守岁这一形式表达对过去光阴的留念、对将至光阴的尊重。这种惜时思想,后来被引申为珍惜父母的健在。有“守冬爹长命,守岁娘长命”之说。

  等待发财说。传说很古的时候,天下多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玉帝动了恻隐之心,在除夕夜交子之时,打开天门向人间撒一些金银财宝。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守岁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忌讳吵架和说一切不吉利的字眼,甚至连平日里常说的话这时也得改一改,蒜谐音“散”,叫蒜是“义和菜”;醋谐音“促”,有短促之嫌,直接叫醋为“忌讳”。上半夜,一家人齐动手包饺子。以包成元宝形状为好,盼望招财进宝之意。其中有8个饺子内包有硬币,8个饺子里包有红枣(吃到有硬币的,家人祝贺他年内能挣很多钱;吃到有红枣的,家人祝贺他感情甜蜜、日子红火。一般是在半夜12点前煮饺子。煮饺子时也有规矩,先舀一些沸水在屋门口浇一下,辟邪、防止恶神野鬼抢食将要敬神、祭祖的水饺。饺子煮好了,当然要先给天地棚和祖先供桌先盛上。供品水饺一般是3碗,每碗5个即可。饺子端上饭桌以后,孩子要双手拽着门搭钩或者门闩抻一抻,说这样做个子才能长得高。有的人家连汤带水地盛水饺,叫“汤水不漏,财气不透。”

  然后全家人开始吃饺子,欢庆新一年的开始。当午夜交正子时,新春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从仪式上看,守岁的每个程式都是民族的曾经记忆,不能动辄以迷信论之。在除夕夜幕降临时,有的地区是户户大门紧闭,关起门来守岁。而威海地区则敞开街门守岁,只用一根木棍横放在门槛下就行了。敞门是为了祖先和财神进门方便,横根棍子是挡着凶神恶煞进不来。守岁时要敬神,主要是敬姜太公。传说姜子牙封神时把自己忘记了,平日“太公在此,诸神让位”,过年期间要“诸神归位,自领香火”,这时姜太公就无处可居了。所以过年时家家在院子里搭个天地棚,这就是给姜太公准备的。守岁时要请财神进门,保佑来年发财。守岁时要祭祖,祭家谱及神主。天一落黑就要给天地棚上香,在大门外发纸请财神进门(也有在半夜请财神,有的地方是正月初五请财神),给家谱及神主上香、点蜡烛。半夜的饺子,要先给天地棚、家谱及神主供上,同时发纸。给祖先纸钱,早时多在室内供桌前的“火盆”里焚烧,后来多是室外。在室外要在地上画个圈,只西南方向留个口,在圈内发纸,并要默祷:“这些钱是给我祖先的,凶神恶鬼不得抢!”敬祭仪式做好了以后,再开始鸣放鞭炮。
  下半夜,一家人围坐着讲故事、猜谜语、推牌九、掷骰子、打麻将、打扑克、下棋等,既能增进家人情感,也有防止孩子瞌睡的功效。现在有电视相伴,愿意看电视的可以一看到天亮。

  天亮后,虽然是住在一个屋子里的一家人,孩子也要向长辈磕头问好,长辈给孩子压岁钱。现在不用磕头了,但问好还是保留的。至此,这个年节的守岁活动就结束了。

拜 年

  梁月昌在《拜年》中说:相传古时候是吃完了“交子”之后,自家庭中开始,晚辈给长辈磕头。此时的晚辈与长辈俱已换了新衣,长辈端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辈郑重其事地叩首。晚辈叩首前先向长辈道一声“父母亲大人”或“祖父母大人过年好!”;“大人”则颔首微笑,俯身扶起晚辈,礼毕。对于三代以下(一般都是小孩子)的磕头,长辈口应一声“好,好”,接着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压岁钱:指压住新年里的病魔,不来纠缠孩子,祝愿孩子交好运之意),递给他们。除夕夜家家都点着“长明灯”,通宵不熄,门总是虚掩着——此夜家门里的子侄便不断地前来给长辈磕头问好。这时,长辈家里早早摆好了炒花生、瓜子、糖果之类,晚辈磕完头之后,小坐,说些过年的话。小孩子接了压岁钱,便早早跑出去了。这样里外的磕头作揖,延续到初一。有时候老太太并不认识给她磕头的是谁家的娃,但只要是来磕头的,长辈就一定要或多或少的发点压岁钱。如果不遵从这一套,该去磕的头不去磕,便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从而受到族人的唾弃;如果该发的压岁钱不舍得给,也会受到族人的讥讽。

  拜完年后,就跑去看戏。野台子戏村村都有。村头上摆着一套锣鼓响器,人人得而击之。初三是团拜日,亲友之间,同辈之间,抱拳,互问过年好。初四初五走亲戚,晚辈又问长辈过年好,长辈又给压岁钱。初七初八,山会、庙会,秧歌、活报,办耍,热闹非凡。此时村里村外,街道上巷子里大道上大集上,互致问候、抱拳作揖满目皆是,“过年好”之声不绝于耳,一派亲热和谐的气象。

走亲戚

  郑华在《走亲戚》文中说: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走亲戚,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现在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胶东人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

  走亲戚不能不带礼物,礼品各个时期各有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饽饽、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进入21世纪,多是水果、奶、茶、保健品等,雅一点的,还有鲜花、书籍、音乐唱片等。

  盛礼物的家什也有各个时期的特点,八十年代以前,满街走亲戚的人,清一色是个红色印花包袱,包袱里包着的一个用竹子或芦苇编织的细篾笸箩。到了九十年代,走亲戚除了农村上岁数的人还沿用老辈子那种细篾笸箩外,中青年人都时兴携带一种提篮子,上档次的用一种木质点心盒子。现如今,人们走亲戚干脆不用携带这些自家的工具了,到超市选购好礼物以后,服务员用塑料袋就把礼物给包装好了。早年间走亲戚,人们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和礼物,或肩挑笸箩携妻带子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公共汽车、私家车,出门走亲戚快捷多了。

  等到了亲戚家,大人被亲戚请进屋坐,然后递烟、泡茶。小孩子获得的是糖果,抓果。所有的客人都要向亲戚家的长辈拜年问好,老人和晚辈们忙着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小孩子们得到了压岁钱和糖果、面点,则欢快地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疯玩去了。

  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是亲戚家最忙碌的大事。在饭食上也有讲究,广泛流行于乡间的风俗是,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对这一习俗的一般解释是:面条形似绳子,客来了绊住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几天,表示留客的诚意;饺子形似元宝,客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

  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咱们胶东在饭食上也十分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酒水叫“长流水”,鲤鱼叫“年年有余”。上菜程序亦有讲究。咱威海这儿一般是鸡打头,取吉利之意,鱼上席后要连干三杯酒,祈愿年年有余。海蜇皮拌黄瓜是海边人扫席的菜,在山区一般是用羊肉汤结束酒席。

  吃饭时,亲戚要请客人入上座。要先向老人斟酒,并请老人先开饮。佳肴让老人先吃,宴席中的鸡心、鸡头、鸡肝必敬席上的长者或客人。宴席一般是男人先吃,等男人们吃饱喝足了,女人和孩子才吃男人们撤下来的菜。旧时胶东一般人家做六个或八个菜,外加一个汤菜。吃完饭后,男人们再接着喝茶、抽烟。女主人又张罗着包饺子,要让客人吃过饺子再回家。

  到了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亲戚往往不把客人带去的礼物都倒尽,而是从中拿出一两样,再把自己家的稀罕东西添上一两样,以示敬意,若是把客人的东西全留下,让人空着手回则显得有些小气,这都是老理,现如今生活好了,老规矩也不全都保留,比如年轻人走亲戚基本上都把带去的酒和补品撂给了亲戚,以示孝敬。

  还有一种避讳性质的走亲戚,就是新媳妇正月十五的躲灯。新媳妇第一年忌讳在婆家过正月十五,正月十三四就要到男方的舅、姨或者什么亲戚家去(就是不能到姑家,姑谐音“孤”,所以忌讳)。

  有些地方,正月十六日,是女方父母看闺女的日子,这一天,双方的父母才腾出空来在闺女、儿子的家中碰个头,一则互相问安,二则共同祝福各自的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幸福生活。

捏面灯

  梁月昌在《捏面灯》中说:正月十五捏面灯在胶东沿海一带比较盛行。正月十五原是祭祀主管阴阳变化和农业丰歉的太阳神的日子,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教义把火光比作佛的威神,而且释迦穆尼神变时,恰在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人们便在这一天举行燃灯法会,于是正月十五捏面灯的习俗随之而来。

  严格地说,捏面灯的日子是正月十四,点面灯的日子才是正月十五。面灯所用的面,是小麦面里掺进了玉米面、豆面等,掺豆面以保证蒸出来不走形,必不可缺,故面灯又称“豆面灯”。捏面灯的工具有:刀、剪子、镊子。刀切面,剪子剪动物毛,镊子用来抻一抻耳朵、鼻子等等。如果捏彩色面灯,还要准备五彩的颜料。

  面灯分三种:“月灯”、“散灯”和“属相灯”。月灯是按月份捏成的面灯。先切下面团,揉成一个下粗上细成墩子状的“囤底”,状如一个倒扣着的碗,然后在顶部捏成一个“灯碗”,并在“灯碗”的边缘捏“折”,一月就捏一个折,二月捏两个,以此类推。五月、八月和九月是威海农业收获的季节,代表着这三个月的灯,还必须在“灯碗”边盘一条“圣虫”,以祈五谷丰登。如果说月灯是在时间上祈福求祥的话,那么散灯则是在空间里点燃期望。散灯有元宝灯,在“囤底”上捏一个大元宝;有驮钱龙灯,“囤底”上面盘了一条肥大的面龙,在龙的脊背上捏几个元宝。用顶针盖上龙鳞片,用剪刀在龙的脊背上剪出龙的芒刺。还有猴灯、狗灯、鱼灯、鸡灯、“圣虫”灯等等。而属相灯是按照家里人的属相,捏作生肖动物,安放在“灯碗”的旁边。每个属相的脊背上都捏着一个元宝,嘴里都含着一颗红枣。属相一律用三种豆子“点睛”:眉豆、大黄豆、绿豆。

  捏面灯所用的面不可充分发酵,否则,蒸熟后易变形。这些出自众多城乡妇女之手的“动物”,其制作风格或粗犷夸张,或细腻精巧,却形神兼备、活泼可爱。

  蒸熟了面灯的“蒸锅水”,人们会按习俗端出去在房前屋后洒一洒,据说洒了这种水,虫蛇之类一年中不得侵入;洒到牛棚、猪圈,可使牛羊猪等免遭疫灾。

  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将先人的属相灯送到坟头。面灯的灯碗里装上了一点食用油,以草棍儿缠棉花做捻儿,为先人点亮面灯。每个坟头前一盏灯,辈分大的能得到十来盏,这一晚,村头坟地里灯火熠熠。

  到月升之时,家里一齐点燃了面灯,谓之“添灯”。先由小孩子端了面灯送到家里家外每个角落挨片儿照上一遍,以求人畜兴旺,日子红火。这时散灯也点起来了,猴灯放在门砖上,以看守门户(荣成的风俗则是狗灯放门砖,猴灯放在锅台后);猪灯放在猪窝盖上,表示今年养猪发财;龙灯放屋里桌上,以象征钱财广进;元宝灯放在箱橱的顶上,象征招财进宝;“圣虫灯”放在粮囤子里,象征粮满囤流;鸡灯放在床上,以啄跳蚤;花灯代表美丽,放在镜子前;蟾蜍灯放在灶底下,以保证一年里灶下有火烧,灶上有饭煮;鱼灯放在水瓢里,水瓢再放在水缸里,象征如意吉祥……月灯属于祭品灯,俗称“供儿”,放在祭桌上,用于供奉财神、灶王爷和先祖。然后就把家里人各自的属相灯放在桌子上,添油、点亮。全家人围坐,各人守着自己的属相灯,看看谁的灯最亮。据说谁的灯最亮谁就会健康长寿;也有人说,谁的灯亮,今年谁便会眼睛无疾,分外明亮。这时候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他们吵着闹着,关心着桌子上所有的面灯。为了使自己的灯更亮,有的孩子往往趁人不注意偷偷往灯里加油,还不停拨弄灯捻,引得全家哈哈大笑。其欢乐热烈的气氛,堪与除夕之夜媲美。

  当然年俗活动还很多,《威海日报》2007年2月组织评出的威海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十大年俗有:祭灶(除尘)、赶年集(备年货)、剪窗花、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 放鞭炮)、拜年(压岁)、撞钟祈福、活报剧(扭秧歌)、走亲戚(回娘家)、捏面灯,其中撞钟祈福和活报剧,因本文篇幅太长,未展开去写。

  说到年俗,不能不提那些有特殊含义的日子。从初一到初十,那些“管日”,除初七是“人日”全国一致以外,其它的各地不大一样。乳山是“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籽、十成”,谷物、籽实和收成就占了3天,虽然有点重复雷同,但反映出了人们对农业的重视。

  渔村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初一到海边敬海、到井边敬井;十三“管海日”,到海龙王庙敬龙王;二十五是“龙风日”,到海边祈祷风调雨顺。这些活动都需摆设供品、烧香发纸、鸣放鞭炮和磕头祷告。

  二月初二,俗称小龙抬头日,早上起来,家家户户用香、艾蒿、草木灰等,沿着屋内屋外的墙基熏虫,防止年内地里的庄稼和家中的粮食遭受病虫害之意。早饭后,到村外走走,看看农田。孩子们要到豆地里拔豆根,叫“二月二,拔豆棍,越拔越有劲儿”,寓意万物生发的春天正式到了,一年的劳作即将开始了。

  从头年腊月到这年二月,两个月的闹年渐趋平静,这时人们才慢慢从年的缱绻中走出,直面新一年里的生产和生活。 ,,

6重旅游保障
100%透明团 特殊原因退订保障 旅游预警机制
应急救援体系 一站式旅游保险 24小时阳光旅游服务
预定帮助
如何预订旅游产品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发票及相关
安全指南
出行安全常识 旅游活动风险防范
特殊人群安全防范
首页 网站地图 控制大厅 各地出发 会员活动 会员注册 老年游须知 活动回顾 会刊 老年文化旅游节 成员单位 成员加盟 成员登录 养生论坛 法律申明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www.oldtrip.cn 技术支持:旅游联盟产业信息化研究所 蜀ICP备11009004号
服务电话: QQ: E-mail:1713288242@qq.com 
申明: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旨在为老年游行业提供平台服务,网站信息来自于成员、会员或网店经营者上传,若有侵权请来电冻结,详见本站法律申明及会员服务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图片、视频、Flash、文章等均由本网站用户贡献,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权属后,将在5个工作日内删除。
  • 网站备案
  • 网络110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AAA级信用企业
  • 旅游联盟诚信认证
  • 旅游联盟成员单位
  •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