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旅游攻略>磐安历史渊源

磐安历史渊源

更新日期:2008-11-17
磐安历史渊源 境内代有精英。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杰出人物涌现。特别是当国家危难之时,许多志士仁人奋然而起,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赴汤蹈火,血洒沙场,马革裹尸,英名永垂。人民富于革命斗争传统,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和暴动,其

  境内代有精英。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杰出人物涌现。特别是当国家危难之时,许多志士仁人奋然而起,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危赴汤蹈火,血洒沙场,马革裹尸,英名永垂。人民富于革命斗争传统,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和暴动,其中不乏有才干的首领。辛亥革命时期及其后,在政界或军界,出现一批颇有影响的人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一大批革命志士,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有许多优秀人物,勤勤恳恳,勇于开拓,作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将永远为人民所怀念。
  【陈茂东】(1909~2004)字东白,安文镇东溪人。六岁入学,十三岁就读杭州安定中学,上海大厦大学文化学院经济系毕业。1932年任杭州之江月报副刊编辑。曾撰呼呈同胞团结抗战。1933年投笔从戎。1937年任国民党116师驻南京办事处主任。芦沟桥事变后,京沪相继沦陷,撤驻汉皋,转任91军驻鄂办事处处长。1942年入川,任第一补训处暨内井警备司令部上校秘书。抗战胜利后,改任东北特派员办事处秘书。1945年10月,率外文译员等由渝乘轮抵南京,办理政府派往东北(瀋阳)接收人员之交通及补给事宜。翌年2月,胃病遂发,请假回安文老家疗养,不往瀋阳。3月病初愈,应友人之邀至台湾长官公署纸业委员会工作。不久,调任台湾烟酒公卖局专员。1947年7月,调任公卖局澎湖办事处主任。1952年7月,调嘉义烟叶厂副厂长。1958年8月屏东烟草厂副厂长,1973年升任厂长。1975年退休。
  茂东性缄默,无不良嗜好,酷爱旅游,足迹踏遍祖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览遍名胜古迹。公余之暇,研读文史及工商管理书刊。不忘健身运动,故能长寿九旬余。
  【郑茂桃】(1932~2002),窈川人。1932年出生。高中文化。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磐安县工会办事员,双溪区委文书,安文乡党委办事员,县监察委员会秘书,县委组织部组织干事,安文区委组织委员、副区长,盘山区委副书记、书记,安文镇委书记,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县政协副主席、政协党组副书记等职;兼任过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县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组长,县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县消费者协会名誉会长,县建筑学会顾问,县纪检、监察咨询委员,县校外辅导站站长,县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先后参加省委党校、地委党校及县领导班子成员轮训等各种学习与培训共19次。其中1980年9月参加省农业领导管理干部为期4个月的培训,以优良的成绩结业,积极参加磐安县复县的酝酿和筹备工作,复县后参与《磐安县综合农业区划》课题研究,该课题获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科技成果三等奖。90年代后,关注社会的扶贫济困、妇女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每年;都曾自己出钱买礼品去乡下探望老年人、老农会主任,曾荣获全国重视老年工作领导者功勋奖。1992年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1995年被评为校外辅导员先进个人。
  【陈炉庆】(1923~2002),安文镇康庄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台湾基隆市行署署长,台北市警察局警察长,海港港督等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给儿子取名中平;三女取名中芬、中琳、中慧。2002年3月3日,患心肌梗塞而逝,享年80岁。国民党为其举行追悼会,宋楚瑜致悼词,连战等敬送花圈。
  【曹良鸿】(1925~1997),中学高级教师。冷水乡白岩人。1947年毕业锦堂师范,历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导主任。1980年从杭州吴山中学调入杭州工读学校负责教导工作。
  工读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学生将来是人才还是祸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曹良鸿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爱得深,管得严,重疏导,抓反复,靠集体”的教育经验,对恢复失足青少年做人的尊严,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美国考察团、朝鲜代表访问团、北京四大姐和上海、南京、重庆工读学校的一致好评。所撰写的“挽救失足青年是教育战线夺人救灾的斗争”、“堵一堵不如引一引,批一批不如比一比”等一批文章在报刊发表或电台播出,多次参加省、市经验交流会,其中“振奋精神、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文获杭州市教育教学专题研究二等奖,就如何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问题还接受过杭州师范学院、杭州教育学院、杭大政治系、浙江教育学校等30多个单位的邀请,去作过专题报告,深受教育专家、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从教48年,先后11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中4次为市先进工作者。1985年省教委授予“为人师表,优秀教师”称号,曾被选为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1992年又参与省人才开发协会主办的杭州现代职业高级中学的筹建,并担任该校第一任常务副校长。
  【周兆康】(1940~1996),高级工程师。尖山镇陈界村人。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讯工程系,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海峡之声电台前身)工作并光荣入伍。历任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厦门分台技术员、主任、技术部技术科科长,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光泽分台台长(正团级)、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技术主任、部长。1966年6月入党,1988年9月授大校军衔,1993年任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副台长。社会职务有国家广播电视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录音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协会会员,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董事会董事,等等。领导了电台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大型工程建设,组织编写了电台涉及机器维修、发射管理等一整套较系统的技术资料和管理条例,多次参加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的200千瓦中波发射定型鉴定会等各种学术会议。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值勤维护、技术管理和组织领导的丰富经验,为电台的事业建设和实现安全、优质、低消耗的播出作出重要贡献。与人合作研究制成的大功率陶瓷四级发射管电极引出卡环,在全国大功率广播发射机推广应用,工作之余撰写了“关于对FU~104电子管帽改革”等多篇技术论文,成为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在光泽分台任台长时,分台的安全播音,行政管理等。
  各项工作年年上新台阶,走上总台领导岗位后仍经常到各地分台检查指导,与基层官兵同吃同住,经常置自己疾病于度外,1996年初住院前不久,还带病率领技术部的同志到古田分台组织架设广播发射天线。1996年1月26日逝世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陈品贤】(1945~1995),安文镇五指岩村海螺人,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磐安中学高中毕业后,考上杭州大学,毕业于政治系。历任浙江省公安局一处七科副科长、浙江省公安厅合署办副处长,迁升浙江省人民警察学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书记,调省公安厅治安处处长。不久,升任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党委委员。二级警督警衔。1993年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接见浙江省公安、武警团处以上干部时,与陈品贤亲切握手并摄影留念。夫人巧英,原籍嘉善。现任浙江省公安厅副处长、监察室主任(正处级),三级警督警衔。
  【陈修斋】(1921`1994),教授,博士生导师。尚湖镇尚湖村人。1945年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外文系,继尔任中国哲学会西洋哲学名著编译委员会研究编译员。1949年起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专业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著有《哲学史简编》(合著)、《欧洲哲学史稿》(合著)、《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合著);翻译作有《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人类理智新论》、《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等。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一生从事哲学史的研究,1994年逝世于武汉。
  【张荣甫】(1922~1991),原海军机关直属门诊部主任医师(副师级)。九和乡后箬岭村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同年入伍。先后在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卫生所、华东海军青岛医院、华东海军第三医院、海军淞沪基地医院工作,1954年7月调入海军直属机关门诊部。历任学员、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1987年2月离职休养。参加革命40余年,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仅主持了门诊医疗工作,还参加抢险救灾,多次立功受奖,离休后继续为军内外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1年8月14日逝于北京,终年69岁。
  【厉熙彪】(1930~1975),尖山镇人。小学毕业后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宁波中学,继又以第一名考取绍兴中学,即以公费就读绍兴中学。后因抗战,政府对公费生的津贴减缩,又改入杭州师范。1948年参加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初在省城组建青年团,接着去参加省委在嘉兴的土地改革试点。结束后回杭从事青年团及学联工作,曾任团省委学校工作部,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副书记,浙江省青年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出访过朝鲜、苏联等国家。“文革”期间,坚持反对打倒一切,坚持保护老干部,因而也受到冲击。曾被指派到省五七干校任指导员,在校竭力制止批、斗,把注意力引向搞好生产。1971年调回省委政工组,负责工、青、妇一线工作,筹备恢复工、青、妇组织。1975年因医疗事故而逝世。平时不坐小车,总是去挤公共汽车,生活俭朴,不计个人得失。
  【周用行】(1915~1953)字思梅,万苍斐湖人。十五岁从军参加抗日,转战沪、皖、平津等省市。塘沽协定签订后,奉调南下。1933年入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特高组第一期训练班学习,结业后派往上海,任国民党上海宪兵司令部特警队副队长。日军侵入上海后,奉命转入地下,旋被日军逮捕,被禁八个月出狱。蒋介石曾为他题写“出生入死、忠贞不屈”八字以奖赏。抗日胜利后,派任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直属京沪区特高组驻沪特高组组长,兼任沪某区区长。1949年4月去台湾,曾与卫立煌一起办报。1953年台湾《中央日报》发表讣告说:周用行于香港病逝,孙科为其致掉词。
  【胡希璜】(1899~1952)字中岳,又名味莲、方钦,玉山镇岭口人。保定军校第四期毕业,在国民革命军服役10余年,自见习排长直至骑兵团团长,率领骑兵在日寇的枪林弹雨下奋勇前进。后来,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满。民国19年,蒋介石升胡希璜为旅长,他拒不受命,并愤然辞去军职。民国26年(1937)8月13日,日寇进攻上海,14日轰炸杭州。15日,胡希璜见大半中国将被沦陷,又拿起枪杆,在太湖警备区任参谋长。上海失守后,轮转回家乡,欲与蔡忠笏组织抗日自卫总队,发动民众武装抗日,未果。赴宁波,在留守司令刘峙平手下任镇海守备团团长。因人员、武器、军饷都很困难,在敌人海陆空部队的袭击下,国民党镇海要塞炮台、驻宁波部队都坐视不救,结果日寇从甬江口打进镇海,将守备团分割包围,士兵大部牺牲,镇海失守。胡希璜落荒隐居种菜。1952年病逝于杭州。
  【张彝谟】(1901~1937),字火根,尖山镇新宅人。出身农家,曾任村塾教师有年。18岁离乡赴广州,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曾参加学生军东征。毕业后随军北伐。1937年,彝谟驻军汉口,任辎重营营长,奉命开赴上海。9月19日,敌人侵略上海,彝谟主动请战,坚决抵抗,率部冲锋在前,在日寇飞机狂轰滥炸下,阵亡于上海罗店。
  【周柏林】(1881~1956)又名梦麒、肇升、德喜,胡宅乡横路人。沪杭铁路学校毕业,历任艮山门、许村、枫经等站站长。为同盟会会员。1911年11月1日,参加光复杭州敢死队,与蒋介石、王桂林、吕公望、顾子才、朱瑞、俞炜、黄文淑等攻打抚署。省城光复后,任浙江都督府机要科科长,财政部支应科科长,官产经理局局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与蒋介石、周赤忱等赴日留学,入神田政法大学。返国后充任农商部佥事、外交委员会干事。后调任浙江盐运使谘议。四十年代去南洋种橡胶,回国后隐居杭州乐善堂。
  【孔宪成】(1851~?)盘峰榉川人。邑庠生。清光绪十七年(1891),永康县筹备修纂《永康县志》邀请孔宪成为本都采访员。翌年,有机会接触县衙史志资料和历代志书。他为人正直,办事谨慎,勤勉。他发现在《万历永康县志》中有“鬼溪冒认圣裔”之诬。阅后义愤填膺,即回村聚集族人会议,并派代表星亱急奔衢州南宗,申诉于世袭五经博士、孔庙主祭孔庚仪,要求洗雪平反。孔庚仪受诉后非常惊诧,即移文永康县衙。光绪十八年(1892)永康知县由郭文翘接任,收到移文后非常重视。衢州南宗之五经博士为世袭职,钦赐五品衔与州府并列于朝,可以直诉于中书省。郭知县即会同志局人员剔除志稿中“鬼溪冒认圣裔”之语,又删除应希圣、俞柏的人物传记。不久,在《学志》和《明伦堂碑记》中又发现有“鬼溪”和“冒认圣裔”之载。此乃明代旧志和碑刻,至清代光绪时已有300余年了,事感棘手。孔庚仪又大惊,“不惮数百里之遥,躬冒暑热兼程来永,约见知县和儒学教谕教授两师,议定于六月二十六日对“冒认圣裔”事举行评审大会。至日,参加会议的有钦赐五经博士,孔氏南宋主祭孔庚仪,永康知县郭文翘和儒学教谕,教授两师尊,《光绪永康县志》主编潘树棠和编纂人员陈宪超、陈汝丰,以及城乡耆老士绅知名人士,志局采访人员等。会上共同对照了历次由钦封衍圣公或五经博士主持编修的衢州西安《孔氏宗谱》和榉川编修的《孔氏宗谱》,一致认为两谱同出一宗而毫无异议。认定榉川孔氏确确实实是宋代南渡时隐居圣裔,对明代万历间志乘之“鬼溪冒认圣裔”之诬陷之词,进行了彻底平反。并建立一块《明伦堂新碑》,新碑之碑文由五经博士孔庚仪亲自撰写,知县郭文翘为之跋。由此榉州孔氏被诬三百余年之冤才得判白。其中孔宪成,首先发现并不辞苦奔走呼号,发动孔裔子孙同心一致,加强了地方凝聚力,不愧为圣人之裔。
  【胡大纯】(1792~1841),胡宅人。清代道光二年考中武举人,授右营千总,兼管江山县汛事,后升任金华守备。由于清廷腐败无能,英国等帝国主义大肆侵略我国沿海地区。道光二十一年大纯派往前沿岛屿保卫海防,与侵略者展开血战,由于得不到援军支援,所率志士全部遇难,大纯阵亡于定海。
  【陈守有】(1790~?)清代深泽人。以竹蔑为艺,生活困难。嘉庆庚辰(1820)揹母至金华上姜村赁屋以居。金华风俗对手艺工匠很客气,供饭时中饭有猪肉或鸡蛋,晚饭又供有鱼虾。守有与供饭户主讲:老母在上姜村,吾要把荤菜省下来,晚上带回去老母吃,自已只食素菜。户主见他如此孝顺,也另装让他带走。后来到龙游去做篾,一个月为期,也将荤菜盛于竹筒里揹回给母亲吃。道光十三年,路上拾到人家遗失的钞马(钱袋)一只,内装有钱数百。守有即坐于路旁,等待遗失者来领。点交分文不少。道光戊子(1828)九月十五日,母抱病不起,守有无钱给老母治病,遂母嘱,回深泽将常业(公常产业)拍份(指守有自己的股份)典卖。限期三天归金华。守有日夜兼程三百余里,刚回上姜村,叫毕母逝。守有伏尸大哭,泪尽,继之以流血。上姜人捐地敛钱助葬毕,三年如一日,卧墓旁守墓。邻人见毫无遮蔽,助茅以结庐。不久伴母而死。其事轰动了金、东、永、义(义乌)四个县,“四邑共钦,一口碑之载道”。由四县士绅上呈保举,金华府学杨干村勘详,陈尚涟为董事筹资赞助。稠州进士、翰林编修王芳为其列传。道光十三年,金华知府桂,浙江承宣布政司使程核勘,浙江巡抚富呢阳哈核实,上报建坊。道光十三年九月礼部奉旨给官银三十两,给深泽陈氏本家,于道光十五年建立孝子坊序以表彰永远。
  【陈懋初】(1578~?)字复之,号启元。明代寺口长房人,行济161。公志气恢宏,行谊敦厚。由邑椽任南直梅渚检司。蒞事不激不随,屡为上司所奖。时有大恶霸,前任巡司无能究之,让其危害乡里百姓。公承宪命密访,掌握其为恶证据,终于给民作主,予以惩治,士民感德。公升任海南文昌主簿。文昌风气不正,多野民。把奸淫妇女当作儿戏。公整治风化,订行乡约,导以礼义。对顽梗者绳之以法惩之。野民始骇。渐渐改变了这一恶俗。该地乡民素来轻生,每遇一小事不快,即服“牛心毒茄”以自尽。公悯之,令地方全部烧灭其种,并宣其生命可贵,晓以利弊,对此造福于民众。时,黎民倡乱,兵戈扰攘,同事不少人身受其害。公对黎民待之以诚,接之以礼,乱者不乱秋毫无犯,一方赖之平安。后因妻卢氏卒于官邸,公致政归送遗体回安文。士民恳留,公说:“我的父母均白发卷卷,天天盼我回家。”黎民才听其便。自文昌致琼州三百余里,士民一路流泪饯别,百姓争相前来劝慰。归安文后,凡创祠、葺谱,纲常义举之事,率先应理不倦。族内有发生争忿相质之事,就诚意相劝,必期涣然冰释。间有以非礼相加者,概直断不顾。名人赠有《北上序》和《致政归养序》以嘉之。
  【陈宪达】(1765~1830)字与善,号基灿,清寺口二房行鼎208。攻举子业,从少聪颖敏捷,童试屡列前茅,用功读书,金华郡试获取冠军。当赴省城院试时,正要进场,传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宪达当即号泣不止,急着要弃考归省。族中同赴院试的同学和前辈们,眼看他有把握得中,都前来阻止,可是他归心如箭,他说:“功名乃身外之物,如果我母亲一病不起,将遗恨终身矣!”即连夜疾走回安文。一昼夜兼程二百三十里,血注淋漓脚下也不觉得疼痛。一回到家,见母亲病危,宪达大哭,母亲也哭。一边请医竭力治疗,一边求神拜佛许愿,奋不顾己。母亲杨氏终于逝世。宪达悲痛异常,头撞棺木,呼号几绝。其父悲痛地说:“你对母亲的死这样悲痛,却忘记了我父亲的存在了。”宪达才强以自制,将丧事办完。并在母亲墓边搭起草棚,白天服侍父亲,夜里睡在母亲墓旁之草棚守墓。自后对父亲也极为孝顺,父亲爱吃鱼,宪达就养了一只会溪上捉鱼的猫。其猫每天必在溪上捉来一尾鱼,宪达煎制给父亲吃。后来他父亲定志公也逝世,其猫即卧死在墓侧。人云这是孝顺之心感动天灵之故。父亲生病时,宪达兄弟们都来服侍。宪达移一床在父亲床边说:“兄弟们读者读,耕者耕,都不能废弃各自的事业。对父亲的奉养持汤煎药,由我一人当任,决不连累你们了。”同胞们见他心诚意执,也就听他的话,各管各人的事,所以家道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父亲活到八十六岁。此时,显达也有六十一岁了。他白天服侍,晚上也睡在父亲身边共三十多年,不进妻子的房间。父亲死后,又到父亲墓边住,守墓三年。兄弟劝他,说他年迈草庐上难避风雨之苦。宪达不听,并说:“我要跟父母一起到地下去了。”卒之年为道光庚寅(1830),享年六十六岁。
  【杨成乔】(1695~1756)字南木,号迁林,仁川镇赤岩前人。年十四即考中秀才(补邑庠),弱冠选为拔贡,荐授旗教习,发往陕西试用,特授西安府三原县知县。一载后,丁父忧回乡服孝三年。期满补邠州长武县知县十载,兼两署邠州印务,又调临潼知县一载。丁母忧回籍。服孝期满,任直隶省顺清府平乡知县五载后,调顺天府良知县知县四载。其中任知县职期共二十七载,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当升任磁州知州时,已年老不能赴任,卒于家。
  【周宏毅】(1610~1650),明末元里人。明崇祯时受任浙江转运司使,后与开远伯吴凯等保驾鲁王朱以海监国,起事绍兴。为人富有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誓死不降清廷。江干兵败后,与吴凯等退兵玉山之里,以伺机东山再起。清顺治庚寅三月初二日,降相马士英和降帅方国安以骑兵袭击元里,吴凯和宏毅兵败。吴凯自刎于实相寺,周宏毅身受重伤。死后葬于黄果山脚。
  【陈惟则】(1580~?)又名世则,字献之,又字墨公,号知自,安文中田人,行济百九三。邑庠生,博学笃行,受荐入朝编修《实录》,进紫薇郎,题授七品衔。一生游学,潜心著作,为历史上之丰产作家。著有文集十三,陈简白所记之《墨公书目》为:《浪游杂咏》,曹尔祯为之序;《浪游继咏》,米万钟序;《燕中草》,王文迈序;《秦中草》,冯从吾序;《敝貂草》,吕那耀序;《倦游草》。陈素序;《少隐居草》,许宏纲序;《集句咏物稿》,文震孟序;《木天馆蔬镐》,何楷叙;《破琴斋集》,黄襄叙;《随遇录》上下两集、《附录》、《和叙》,传、铭、记、考、解、诗余、回文等等,共21卷,均为王铎作序;《汴中草》,孟绍虞序。
  【陈龄】(1516~1560)字汝吉,号瑞山,行豫379,明安文中宅人。赋性忠诚,终生义行。承先辈世业,又善于经营,家户富庶,得利则付诸贫士寒门。嘉靖中,倭寇躏浙江,参府俞,海宪陈督兵至安文,资粮缺乏,所需军费甚巨,而官银己尽,无法支付。邑侯委陈龄营办筹集。陈龄竭家中所有财资不止千金,荡财倾囊以支前。郡县吏长及地方仕绅无不赞许倾家保国之精神。
  【陈希腾】(1566~1640)字叔高,号汉冲,行彬九十二,明代新渥木宅口(今宅口)人。从小读书记忆特强,过目不忘,又善于铺张作文。谈吐振振有词,气宇轩昂。考取邑庠后,又荐选为拔贡。地方推荐人才时,被荐入朝。朝廷选授为四川省泸州合江县令。三年后任满,迁任云南省新兴州知州,又署路南和维摩两县事。为官能体察民情,为民公正办事,政声卓著,州县共仰。
  【陈嗣章】(1600~1676)字伯音,号纲生,别号木仙,明末安文前宅人,行明106。自幼秉承家业,潜心研究经术理学,博综典籍,辨析物理论述古今兴废,下笔有神顷刻千言,倚马可待。督学江公科拔第一。其试文争相传诵。四方问业者日益增多。里中春洲先生得理学正传,公执其门下,虚怀若谷,受法界五峰诸书会辅翼之功居多。学师刘而强屡以文行兼优申详学宪。名师刘公殉节鄢陵,嗣章徒步数百里前往奠之。甲申(1644)登第48名选贡(举人)。时大司马张玉笥(国维)公以同窗之雅题授职衔。公知之,遂转身而归,隐居受徒著作。未几,白头军蜂涌而起,家遭焚毁,所著作品散失殆尽。公遭颠沛流离之苦,东逃西奔,而不改常态,万死而得一生。后乔居邑城,虽艰苦备尝而胸怀潇洒弦歌不绝。与学师何次韩,年友卢彦生,金子赏,王辅仁等往来于双溪(金华)两岘间,反复辩论,以使金华学派之后学兴起。所作诗文记序汇成《自怡集》五卷,《四书杂咏》一卷,命其子启鼎曰:手泽不可忘也。以此贻后裔令书香不绝,吾愿足矣。辛亥(1671)归故里安文,被焚之房已复建。白头军屡次进村,村里群众都奔走迁徙,公独屹然不动,屡次临危终不害,这是因为公盛德之名大,而不加害也。娶妻包氏,才德兼备。葬山川坛侧。一子启鼎,考取丙寅岁贡。
  【陈文焞】(1554~1629)字仲彰,号瑞阳,明寺口长房人,行巽198。由邑庠援例入太学,北监三载,南监三载,苦志好学,立大志废寝忘食。万历丁酉(1597)授广西庆远府经历,署天河县印。亲政勤民诵声洋溢。升授福建永宁卫经历,署惠安县事。期间管修洛阳桥渡口,艰济捐俸设造官渡。三载,士民歌诵,有《清慎勤民》谣。有一贫民被富豪诬陷,司李判死罪。贫民不服,上诉于抚院。按察司使命惠安县复审。公察其实情,要为其昭雪。吏曰:“奈司李何?”公曰:“死生大事,宁忍无故杀人来讨好郡司吗?”富豪遂暗以千金贿之,公不顾。富豪再三再恳。公矢志挥却,曰:“天理岂容欺乎!”并推出千金,厉色道:“吾若杀人而得金子,民众其视我为绿林徒强盗也!”其富豪无奈而退,公遂将不白之冤雪之,释放贫民。但因此而触怒上台,以控造种种理由,调任王府长史。公心地坦然,不愿以五斗米折腰,遂挂冠解绶而归。萧然宦橐两袖清风。惠安民众攀辕不能,就肖公之貌塑佛建庙纪念,祀拜之人若市。公归安文后,偕二三知己逍遥泉石,莳花种竹,临水观鱼,置书满架。又钻研理学,与春洲公阐明良知之学。明年艰于步履,若诸辈相问必对面对答,孜孜不倦。于崇祯已巳年九月十九日辟谷,享寿七十有六。崇祯甲申,国是撰有《瑞阳先生传》传世,《安文陈氏宗谱·行传卷之六》载有生平事迹。
  【陈文缙】(1535~1609)字仲绅,号友谅,原永康孝义乡四十五都(今新渥人),行清九十一。从小读书,兼习韬略,又练就一身好武艺,射箭能“百步穿杨”。万历初,海盗集聚抢掠渔人,并不断扰乱沿海市镇农村,无恶不作。陈文缙投笔从戎,先任什长,率小舟巡逻温州海面,常与海盗浴血海战,善于侧面攻击,常以少胜多,使海盗闻风丧胆。因屡立奇功,累累升任直到后营总帅,并领水军驻镇梅岗,保卫了一方平安。告老时,朝廷赐“望重金城”匾额,人称平寇将军。
  【逢春】(1528~1606)字汇敷,号鹤陵,明安文新宅人,行谦231。公幼聪慧,其父瘦竹先生曾口授以诗数百篇,即朗朗成诵。稍长即能写文章。十五岁始作诗文。遇家难,继遭讼,废学四年。以后遂厌弃举子考试,不走作官之路。在家博览群书,凡六经史传,百氏子集,骚赋律绝,以及故典,历象、舆地、医经、密经、冥术等靡不淹贯。因此博雅之声冠于一时。上门问奇质疑者淹门,而答之如流。尤为诗歌能超脱流辈,每出一首即脍炙人口。倡导组织“螺山诗社”,郡邑诸名公入社恐后。建“六得山房”谓举网得鱼,治田得秫,灌畦得蔬,采山得茗,嗅兰得朋,抚景得句。又名其寝为“六以轩”,谓作事以当贵,缓步以当车,蔬食以当肉,安分以养福,宽胸以养气,省费以养财也。凡本域所有楼台亭池园洞,皆以寓意命名之,并与诗友旧朋游历名山大川,觞咏其间,所谓“超逾世网”者也。有《六得山房漫稿》行于世。四明赤水屠隆咏有《访君山房诗》和《击节赞君诗》。娶南岑吴氏,合葬加袍岭外分香坞班坪上庚山。
  【陈吉】(1369~1415)字永祥,明代深泽人。永乐乙酉贡,补太学。历授京部事。庚寅秋授山西太原府定襄县令。因为官清廉,政简刑清,百姓爱戴,政声满于山西。两载后丁母忧归,沿途百姓板住轿扛挽留者载道。三载服孝完后,于乙未年官领原职,在上任途中,于湖广甲板滩逝世。生于明洪武已酉,卒于永乐乙未,享年仅47岁。永乐戊戌十月望,监察御史谢忱为其撰《邑侯永祥陈先生墓志铭》传世。
  【曹璟】(1324~1402)字思宋,号进得(德),冷水镇白岩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为宋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曹诚(元忠)之孙。从少年始涉猎史书,博学识治,敦礼修行,有志于世。遵祖“非真主勿妄事”之训,“观世变而不求仕进”。闻朱元璋起义后,民心所向。璟谓家人和往来名士曰:“此乃真主也!”密谋于本家有识之士与邻近名士待机响应。元至正十一年(1351)于胡陈(缙云县壶镇)举义兵反元。元廷派石抹宜孙为浙江枢密判官镇处州,石抹率大军前来镇压,曹璟失利。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克金华。曹璟率侄曹肖伊等赴金华谒见。向朱元璋当面阐述形势,条陈治策。书曰:“惟皇建极重开日月之光,俊民用章复辟乾坤之大”。朱喜,封万户职,遣组义军拨属枢密院耿再成麾下。曹璟率骁骑十八人,屯营于黄龙山招兵买马,人民皆悦从,募兵得万余。璟披坚执锐,晨昏操练。至正十九年(1359),明太祖朱元璋命枢密院判耿再成、参军胡大海率兵取处州。曹璟从之,且进言处兵力弱易取等情,再成、大海闻之大喜,即出兵抵樊岭,与曹璟合攻之,连拔桃花岭、葛渡等寨。元廷处州守将石抹宜孙战败弃城走,遂后处州七县皆下。未几,石抹宜孙复辟处州,攻庆元。再被耿再成、胡大海和曹璟等打败,宜孙战死,浙东南大山区均为明太祖朱元璋统一,曹璟散兵归民,不留一卒,本人也退身于农田邱壑,筑宝于龙门之下,身号“卧云居士”,称其楼为“卧云楼”。其间好读古书,日诵数卷,以定心息虑。天晴清朗时,则幅巾藜杖,逍遥于山水,“引壶觞以徜徉,飘飘然如野鹤,翱翔于烟霞”。友人方孝孺为其撰《卧云楼记》,苏伯衡为其写《卧云图卷》。卒于建文四年(1402),享年七十有九。朱濂伯清撰有《卧云居士墓铭》传世。
  【卢奖】(1330~1392)字仲宏,仁川方山人。学业优异,修行端谨,而见重于乡邑。明洪武初,以贤良方正荐于朝,封奉训大夫,除授河南知郑州事。公车伊始,以清勤律身廉慎秉公为民称颂。期年民安讼简,需敛以时,市野谣曰:“太守卢,德政敷,民安如堵,需赋无逋,清风远布”。正为明王朝显示才华之时,病卒于官。郑州名士傅裕撰有《奉训大夫卢知州墓表》云:“王道之始,其治未久,遂致下民预谣颂德,传闻市野,非公仁慈厚德之至能是哉!惜乎,天不卑其寿。非公之不幸实民之不幸也”!赞曰:“圣朝稽古,任官不忒;列职朝野,廉明正直;维公为牧,以成厥德;抚绥蒸民,归于尔极;政格民心,神妙莫侧。我为铭文,表旌封域;垂于后昆,永为矜式。”
  【羊同生】(1325~1385)字原会,行定十,明初双峰大皿人。才气英烈,沉毅宏重。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率兵攻克金华,白岩曹璟谒见,阐述形势条陈治策,被授予万户职,回乡扩募义兵。羊原会为曹璟之邻人,愿为先行,并屡战立功,打下处州,杀死守将石抹。至元二十二年(1362)二月,苗将李佑之、贺仁德等杀死明代守将耿再成,反了处州城,整个处州七县“陷于匪人”。羊原会在这形势突变时忠于明主朱元璋,敢于同叛将李、贺之辈对抗,冒着生死之险,协助明枢密佥事李文忠和耿再成之子耿天壁进兵征讨。在刘山打败叛将,进攻处州,将李祐之、贺仁德2人诛杀,以斩首绑祭予耿再成将军,并收复处州七县。明将李文忠将羊原会之功奏于高祖。朱元璋下旨对羊原会大加赞赏,下旨“羊原会身虽陷于匪人,情盖非于得自己,乃心王室诚义可嘉,为此从权拟羊原会升授处州路府判,兼义兵万户职事”。由是握持赏罚,威名隆盛,远近群众乐而归之。皿川羊氏族内以此为荣,至今保存“乃心王室”直匾。
  【陈宗礼】字立之,生于宋庆元庚申年,卒于德祐乙亥年(1200~1275)。祖父希宥,世居瑞山之根溪(即今安文)。宗礼少贫力学,袁莆为江东提点刑狱,宗礼从之问学。淳祐四年(1244年)举进士,任邵武军判官,转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皇帝以星变为忧。宗礼说:“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德回天意。”帝曰:“天下万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兢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后升著作郎迁尚书左郎官,兼右司。当时丞相丁大全专权误国。宗礼叹曰:“此可一日居乎?”进言:“愿为宗社大计,毋但为倉廪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八达以来正人,毋但旁蹊曲径类引贪浊。”任太常少卿以直宝谟阁(为嘉泰二年,即1190年,藏光宗皇帝御制文书的地方)广东提点刑狱。进直焕章阁(淳祐初建,即1241年。藏高宗皇帝御制文书的地方)。迁秘书监监察御史。景定四年(1263年)升任侍御史直龙图阁淮西转运判官,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度宗即位(1265年)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自宫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斥。蹊隧之私献者必诛。”“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於慎独也。”权礼部侍郎兼给事中进读孝宗圣训,因奏:“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宗礼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谨也。”升礼部侍郎,寻权礼部尚书,乞奉祠。帝曰:“岂朕不足与有为耶。”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再辞,依旧职与侍差遣。逾年依旧职,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疏奏:“国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馁定,人心未尝不可回也。”卒于官,遗表上,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太师,盱江侯,谥文定公。所著有《寄怀斐稿》、《曲辕散本集》、《两朝奏议》、《经莛讲义》、《经史管见》、《人物传》等书传流于世。(《宋史》有载)。
  【大猷】(1188~1275)字子谟,又字允升,号东斋,为宋时安文陈氏东溪派宗辅公第三子,排行行字十六。(其父宗辅公,一名邦辅,字翼甫,有子六:大蔡、大功、大猷、大礼、大康、大铸)史载为“吴宁惠化里人”。绍定己丑(1229)登进士第。时,礼部侍郎直学士德秀,见文“异而目之”,捷举为翰林院大学士。庚寅(1230)出任江州剌史。任上“操断举措,决事如神,狱常定在四五”。不久,加盐运司副使,兼管四川军事。公以当地“盗贼蠢起,轻而易乱”的特点,“用重典以威奸暴,铺大和以惠众寡”殴除物害,消除隐患,以使一方平安。秩满后,奉召回京。帝欲出兵,报“宣和靖康之仇”,问公如何。公对曰:“河南一带地八陵俱在,国家固不可一日而忘,何恐此举之后,圣虑愈烦耳。”人称此话“言微意深哉”。端平初(1234)丁母忧,回吴宁瑞山乡惠化里(安文)隐居。当地郡公诸卿纷纷前来交往,公对行贿者一律谢绝。淳祐二年(1242)征诏,公曰:“君命也,安敢逃乎?”入京,拜吏部左侍郎。在位“不以隐忠固位,不以许直洁名,上疏数十万言,使党禁尽开,正字乃明于世”,史学家评之:前有德秀,后则公之力不浅。十二年(1252),闽浙大水,严、衢、婺、信、台、处、建、剑、郡,凡九郡受灾严重。公与参知政事徐清叟引用汉元帝时关中大水的故事以奏。帝曰:“闻卿治外,视民如子,昨读上书,可见忠诚,朕甚喜之。”遂下旨遣使分行赈恤。宝祐元年(1253),以吏部左侍郎升六部中转登驾阁尚书,居相位。景定四年(1263),蒙古提出要置摧场于襄阳城外。淮西招抚使吕文德建议请许。众公卿以为无须他虑,公独主张“戒之诈,必不可许”。后蒙古果然纵兵大掠而去。帝对公嘉叹有之,加封公为太子太傅仪同太师平章军国重事,食邑二千三百户。庆宗即位,咸淳中时有廷争,公从容以讽,圣听纳用。谓公曰:“卿辅我先帝,真宰相也。今边境日蹙,而江东无宁岁矣,卿勿以老故而弃朕焉。”因是公打消归老之念,竭诚尽力忧劳庶政。竟于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十二日薨于正寝。遗体运回瑞山乡葬于九平寺后,享年八十八岁。公曾祖希宥封州司马,曾祖妣吴氏封夫人;祖仔瑞封大理寺少卿,祖妣王氏封韩国夫人;父亲宗辅为刑部郎中升观文殿大学士,母孔氏封鲁国夫人;公娶吕氏,封秦国夫人,继娶马氏封楚国夫人;长子继周封为监察御史,幼子谦亨封兵部侍郎。宋德祐丙子两淮制置大使加参知政事右丞李庭芝撰有《架阁尚书赠太子太傅同平章军国事太师东斋陈公墓志铭》,咸淳辛未,有宁武州司户参军熊禾撰《尚书东斋公行略》,文载《安文陈氏宗谱》。清乾隆戊寅有陈修儒撰《捐修东斋公乡贤祠记略》,其祠和坟墓由乾隆乙亥修葺。其墓先葬九平寺,后迁玉山乡三十都五保木岭后眠犬。(注:东斋公的记载,今发现三处宗谱均有记载,即《安文陈氏宗谱》、《松门陈氏宗谱》和《山泽陈氏宗谱》。其中松门和安文是一致的,山泽的记载也大同小异,因以前笔者只见到山泽谱,所以在主编《磐安县志》时,对某些具体内容缺乏对照查考,今先将资料提供大家,待续修《磐安县志》时进一步考证)。
  【卢应宇】(1217~1297)字用大,号素心,人称素心先生,宋元方山人。年幼即与兄应酉同入邑庠,尤精于《诗》、《易》。淳祐甲辰中乡贡进士。乙巳授仙居儒学教谕。素心先生一生无意于功名,专意歧黄之术,钻研中医中药,人传有起死回生之功,活人无数,为一方医术高超之名医,并对穷苦人家的病者,免费医治济惠于人。
  【卢应酉】(1214~1247)字用明,宋代仁川方山人。出身书香,锐进于学,早入邑庠。刻志攻读经史,少年中举。淳祐辛丑科(1241)登进士第,除授集贤院直学士。从此更致力于文章辞翰之场,文学之名闻于朝。乙巳(1245)被选入内院编修国史。五月,获皇上金帛之赐,侍讲青宫,做了皇太子的老师。正当举朝重望、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大有作为之际,而一病不起。安葬于仁川方山象鼻。户部尚书潜说友为其撰有《学士墓铭》。
  【蔡责】为渊之曾孙又名炎。从小研读兵书,宋理宗时曾献策于朝,理宗皇帝授予永宁巡检职。端平间(1234~1236)任孟珙将军帐下参谋,以功升为行营都使。亲老致仕后,蔡氏全家由顾岭迁居岭下。将军赠“誉满桑梓”匾额,从而其地命名梓誉。至此,梓誉子孙更加兴旺,并重视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代有精英。
  【蔡渊】(1156~1236)字伯静,号节斋,征拜儒休郎,任婺州教授。原籍福建建阳。为理学名宗西山先生元定公之长子。生而聪颖,博学五经,遍览史书。遵父训,从朱熹游。因遭伪学之禁,而避祸居于顾呤(今双溪乡之大岭头附近)。后其父谪道州途中病逝,奔丧归建阳。临行时嘱咐其子蔡诰:“汝已有妻子不可偕行,留此图后日归计可也”。子诰遵父命留住顾岭。渊归建阳后,事母治家三十年不出家门,与弟沉躬耕不仕,隐居九峰专心著书。著作有《大学思问》、《中庸通旨》、《论孟思问》、《易象意言》、《太极图解》、《太极通旨》、《化原向辩》、《礼仁拟议》、《性情机要》、《周易训解》等,称“蔡氏九儒”之三。
  【卢氏女】(?~1190)为宋代深泽屋楼陈祚(国材)之妻,灵山(新渥)武经大夫卢玩之孙女。卢氏嫁到屋楼陈家后,崇让礼义,勤俭持家,“富裕甲于一乡”。敬老爱幼,睦邻敬亲,体恤贫困,为人解忧。乾道淳熙(1168~1189)年间,内里乡水旱灾害严重,连续发生饥荒,“谷价翔涌飞涨,百姓卧尸载道”。陈母卢氏拿出全部从娘家陪嫁来的“私帑”周济邻里。又劝说丈夫“开仓廪济贷乡闾,赖其周恤而活者众”。凡四十六都(指当时永康县内里乡,今深泽、新渥一带)因贫困难以缴纳之赋税,均由陈家先为代输。淳熙十四年(1187)其夫国材卒,而守义之志不夺,早起晚睡,持身婌娴,事姑舅如事父母,邻里以孝称。直至临终时,还吩咐子女儿孙,要“理家勤俭”,“常赋早输”,“勉力以继业”,“恤邻里之难”。逝世时,乡邻都来送葬,地方士绅一致上书,永康县衙和金华学府上奏此事。宋绍熙五年(1194),朝延为嘉奖深泽屋楼村陈母卢氏的孝义行谊,玺书褒宠,下旨封为孺人,赐予“孝义名宗”匾额,敕封建孝义牌坊改内里乡命名为孝义乡。陈藻撰有《宋封孺人卢氏行状》存世,《永康县志》和《磐安县志》载有其事,《楼川陈氏宗谱》有详载。
  【陈士恩】(1208~1287)字天泽,人称“万十六公”,安文连木文溪人。宋元之交时,聚义军保卫地方平安,并与罪恶行为开展坚决的斗争;元朝统一后,服从其政治,从而保护文溪连木一派的生存和发展,人称“义宗”。
  【陈宗让】(1108~1167)字彦逊,排行四一,宋代安文连木文溪人,与堂兄宗誉共聚义军,设方略保卫一方平安。朝廷封赏时拒不接受。“只愿积德,不愿做官”,为安文陈氏连木一派的领袖,对发展和繁荣文溪经济贡献较大。元代时,根溪、东溪两族均被抄戮,而连木(文溪)一派独存,因而成为文溪(连木)的大宗世祖。
  【陈彦光】(1090~1150)讳宗显,又名晦,彦光字也。宋安文人,排行恭十五。“嘉定间仕将仕郎,荆门军富阳县丞”。族弟宋状元陈亮为其撰写之《彦光公墓志铭》所载,“凡山经地志,医卜方技之书,黄帝岐伯之所答问,吕才郭朴之所论注,无不熟读而究切之”。文武双全,精于谋略。甲辰(1124年)之旱,民心摇动,彦光偕伯兄彦声,亦散家资,募少年有勇者组织民团以自卫,确保一方平安。邻有“郭君”之伍“有谋叛者”。彦光知之,邑令方循行四隅,以督赈粜。即先于郭君而集已兵,以卫邑令赈粜之举,微使郭氏之徒闻之,使叛不得逞而止,避免了一场血战。宋状元陈亮叹曰:“余独知其为乡之善士善人,因事乃见。彦光不愿以才自驰骋于世也”。陈亮赞曰:才足以用世而为乡之善士,非其命也,而其志也。山夷谷烟而来者不遂,非其志也,固其义也。”
  彦光之大父讳希观,官任江东常平提举;父讳仔麦,举孝廉(举人)累官大理评事。娶胡氏,永康吏部侍郎女弟也。子三,怿、愔,从族叔状元陈亮游;幼子恽。彦光生于宋元祐庚午三月十八日,卒于绍兴庚午二月初一日,葬三十四都马隆山之原。
  【张天贤】(915~945)字友恩,由河南汴梁沙溪随父来居吴宁。遇兵乱,随父力战群寇,阵亡于官清岭。邑人仰之忠孝,在县衙后筑一台名吴宁,塑肖像祀于忠愍公之侧,后又合祀于邑侯祠。葬于考溪(也称考坑、巧溪)忠愍公墓侧。(父子墓今为磐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子柱、槿居于巧溪郭园,后世子孙繁衍后移居张村。
  【张天贤】(915~945)字友恩,由河南汴梁沙溪随父来居吴宁。遇兵乱,随父力战群寇,阵亡于官清岭。邑人仰之忠孝,在县衙后筑一台名吴宁,塑肖像祀于忠愍公之侧,后又合祀于邑侯祠。葬于考溪(也称考坑、巧溪)忠愍公墓侧。(父子墓今为磐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子柱、槿居于巧溪郭园,后世子孙繁衍后移居张村。
  【张潮】(872~945)字均彰,河南籍人。后唐乾宁间(894~896)由进士出宰吴宁,有惠政,民颂之。清泰间(935)因兵乱曾携家属避于玉山郭园(今磐安县玉山镇考坑)。后晋开远乙已(945),又乱,张潮为保一邑之安,虽年已老,而身先士卒,与长子天贤出城力战。七月四日又战,父子阵亡于官清岭。幼子天宥因在学馆读书,躲身于菱塘(今名托塘)而得脱。后为托塘张氏之祖。张潮、张天贤父子殉职后,葬于玉山考溪屋后。天贤二子(张柱、张槿)及其一家居于考溪郭园。邑人怀其德悯其忠,为之筑一台于县衙之后,命名吴宁台,至今犹存,为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塑像祀之。宋时,县令吴炯列事上闻,下旨赠太常卿,谥号忠愍。其后,每令东阳者朔望瞻拜。明嘉靖四年,合邑绅耆请牒建邑侯祠。
  【蕲王柴熙诲】(956~1030),为后周柴世宗皇帝之子,名宗炯,熙诲为字,封为蕲王。柴世宗薨后,长子宗训接位,号恭帝。陈桥兵变,赵匡胤受周禅,听卢琰“唐虞接受不灭朱均”之议,将恭帝封为郑王。蕲王柴熙诲即由卢琰收养,并为第三子,改姓为卢,名璇。
  宋建隆三年(962),卢琰挟蕲王出京,隐居新渥灵山。并将女卢锦许配于他。宋仁宗乾兴癸亥(实为天圣元年1023),授卢璇为殿前防御使,三年封武烈侯。夫人卢锦封为吴国夫人。因自感帝裔臣宋心不自在,致仕后居灵山上卢。
  蕲王熙诲生于后周显德丙辰(956)六月初四日,卒于天圣庚午(1030)三月十七日。吴国夫人卢锦生于后周显德乙卯(955),卒于宋明道癸酉(1033)四月十五日。合葬于新渥大山下水竹坞石塘。子卢可,为宋礼部尚书。子孙繁衍很快,除磐安本地外,东阳、永康最多,今有3万余人。
  【胡贮】(954~1008)字居中,号菊轩,原籍永康,为工部尚书胡则之昆第。贯通五经,又精于《易》。登宋开宝戊辰王义右榜进士,授官燕府助教。一年后辞官而归,专心钻研易学。闻台州有一学者,精通易源之说,学问深博,即携二子往游其门。归时,途径玉峰山口,见山削融结,风光攸钟,为发祥之地,心大喜。于端躬元年戊子(988),由永康华溪徙居于此,命名岭口。长子光樒,随父而居;次子光杨,为便于随师学易,迁居天台胡窦。
  【卢璞】(951~?)字伯瑞,为宋越国公卢琰次子,行七二,灵山(新渥中卢)人。宋开宝元年(968)随父由京城外逃临安,又转徙灵山定居。于宋太平兴国丁丑(太宋赵光义二年,公元977),荐授湖南安抚使。后以诛叛命之臣有功,进授中书令。又以文学精雅超越,特命兼工部侍郎知制诰事。卒后葬灵山庚塘山。娶永康长史吕文祥女为妻,子孙称灵山卢氏栗派。居灵山上卢。
  【卢珪】(949~1019)字伯璋,行七一,灵山人,居中卢甲榜。其父卢琰,为后周工部尚书。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返京为帝后,封琰为越国公。因卢琰收养了后周柴世宗之子蕲王柴熙诲为子,怕赵生疑而辞官外逃,辗转居于灵山(今新渥)。卢珪乃琰公长子,随父至灵山中卢定居。于宋开宝间出仕,诏授湖南道宣抚使,职掌军民大政,有韬略经济之才,颇有政声。补中书舍人,加朝议大夫。寻又升授秘书少监。致仕后回灵山,后居甲榜。后代子孙称灵山卢氏榛派祖。娶永康杨总制女为妻。子孙分布于磐安、东阳、永康、松阳、武义、青田、缙云、金华各县。
  【陈惟胜】(891~971),又名胜,字法圣,又字定德,行辅三,安文人。出身官宦书香门第,高祖光忠公为吏部尚书;曾祖景平公为知府;祖父陈奓,官至国子祭酒兼侍御史。惟胜公仕吴越,累官至尚书令,很有政绩。致仕后居文溪。卒葬三十四都(今东阳市马宅镇),因生前“州县共仰”,百姓爱戴,死后奉以为神为佛,在狮岩下立庙纪念,人称陈公庙,至今香火不绝,又在梅枝岭立惠化庙纪念,敬仰瞻容之人如潮。崇政殿大宗正刑恕著有《尚书惟胜公赞》云:“金冠玉珮,潇洒出尘。仰慕逍遥于丘壑,缅想际会于风云。凯下言之悟意,罄崇论而敷陈。灼灼乎龟蓍之开复,洋洋乎鱼水之相亲。激扬奋励,以纪纲于国度;铺张润色,以黼黻乎人文。卂朝野之胥用,皆乐器之绪珍;嗟仪容之已邈,俨丰彩之如新。”惟胜公尊为安文陈氏开发内纪祖。
  【陈奓】(831~894)字阡,号行鬝(简),为光忠公之孙,安文人。唐省元,累官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为避黄巢兵乱,东阳郡之文牒档案图书移藏于瑞山文溪惠化里其家,得到奓公保护,能安全保存。以故其地命名安文。
  【陈光忠】(768-848),又谓光宗,字存恕(又字统元),号白夷行者,行震二。原籍长兴,迁永康枫山,人称尚书堂。进士第,累官至吏部尚书,赐紫金光禄大夫。为官清醒,上嘉云:“整军为民而军不惮,赋民养军而民不怨”。功成名就后即辞职归林,从永康隐居根溪。乌伤骆宾王赞其为“翱翔乎长河之涯,栖迟于画水之滨,优渥乎圣贤之泽,浑涵于道义之精,飘飘若霞举,皎皎如水清”。
  【羊愔】(805~?)双峰乡皿川人。原籍泰山,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以明经擢第。唐武宗壬戌(842)任嘉州夹江尉。后遭杨弁之乱,“弃官微服游于括之缙云”、“幽棲于皿川”(皿川亦称大皿,今属双峰乡)。羊愔“性怡静而洒脱爽朗,薄于世荣”,丙寅(846),贤德内助病亡,他非常悲痛,从此更加看破红尘,崇尚道术。却曰:“其乐土以葬之,不亦宜乎!男且有业,女巳归,永无累也。”遂天天只身入于深山,去寻仙访道。据《缙云县志》、《仙居县志》和《皿川羊氏宗谱》载,羊愔因采菇为食,能腾云飞翔,长生不老,做了神仙。一日,在深山中忽然迷路,徐步走进一个与世隔绝的境界。见“鸾鹤回翔,天清景暖,百花盛开,朵朵白云飘过”。有一“青帻绛服”自称灵英的人,邀羊愔入一洞。童子清茗过后,以一盘奇特食品招待客人。愔看盘中之物“状若簦(箬帽状)柄长”,不敢食。灵英指着食物云:“此物食之可成仙。”羊愔此时肚子已很饿,立即伸手取来,一食觉其味鲜美无比,顿感浑身舒爽,就一下子把全盘都吃完了。自此之后,羊愔游山玩水就无需带饭,常摘撷此物为食,又采百合加餐,山泉为饮。不久,本来肥胖之身,渐渐清瘦,体重迅速减轻,浑身肌肉变硬,并且“骨节皆能动,抖擞如竹片,及拍如打板声”。
  经年后更为清瘦轻健。“又三年,须发如漆,年老童颜,行走步轻如飞,饮酒三斗不醉”。羊愔往台州乐安哥哥羊忱处,(其兄羊忱在台州任乐安令)“一日而返,又往天台,也一日而返,日能行三四百里”。二十余年后,因来无影去无踪,旁人称之为神仙。常去雁荡、委羽等山游,轻捷如乘云,“如风飘忽”不知所终。后世人以菇祖、菇仙尊之。
  【曹华】(281~325),原籍临海石塘后,迁居于仁川平象。曹华从小读书练武,才气横溢,武艺超群。21岁荐授承信郎。永兴二年(305)十二月,晋右将军陈敏起兵反叛,自称楚公,任大司马。遣其弟陈斌带兵东略临海。承信郎曹华不敌,后又受其牵连。曹华为避难,辗转到天马山,隐居于平壤(即今仁川镇平象村)直至终老。后世发展为平象曹氏一族。曹华为本县目前发现有正式家谱世系记载的最早人物。
  【周钦贵】(?一1658),明末清初玉峰元里人。出身贫苦,有智谋。顺治四年(1647),南明将领吴凯兵据玉山,即驻于钦贵之村元里。马士英降清后又招吴凯降,为凯斥辱,即发清军骑兵袭杀凯,屠戮干余人。玉山民情汹汹,赵小仇、陈启元和周钦贵等聚众而起。尹灿率白头军入玉山,即与钦贵等联合。五年三月,钦贵等驻军于岸溪坑,尹灿自天台去温州。钦责派入至温州迎回,尊灿为帅。七年三月,清抚宪调集金、台、绍、处四府兵力会剿白头军,尹灿被擒,钦贵率倪良许、陈汝安等500余人进驻罗城岩。尹灿牺牲后,钦责成为白头军的
  【尹灿】(?一1650),嵊县人。诸生。清初白头军首领。明末清初,浙江成为南明抗清前哨阵地,尹灿破家起兵,曾率部参加张国维组织之江干战役。江干兵败后又率所部参加南明兵部职方侍郎查继佐组织的西征。顺治四年(1647)马士英降清,杀害南明抗清将领吴凯,其时尹灿正为南明抗清奔走于东阳南乡一带,得悉吴凯被害,不胜悲愤,即以义激民众,在湖溪聚众起事。为悼吴凯,为激发民众国破家亡之愤,军士以素布缠头,称为白头军。其时东阳已为清军占领,清军急命总兵马进宝往剿,尹灿引军走东白山,马进宝又匆匆进攻东白山,尹灿即引军进驻玉山,与玉山之赵小仇、陈启元、倪玉露、周钦贵等联合。
  顺治五年(1648)正月,清军大举进剿玉山,擒杀陈启元。尹灿将部队转移方前一带,与天台之陈和尚、袁魁联合。旋又去温州。3月,周钦贵、江叔曜、任仲华聚众于岸溪坑,并派人去温州迎回尹灿,尊之为帅,尹灿自温州回,暂驻新昌天同。尹灿之旧部倪玉露、徐守平、田初、僧默如等驻军于大盘阳、岭下阳等处,又派人去新昌迎尹灿。尹灿回军后,整饬军纪,严禁抄掠,并部署僧默如取黄墈头,徐守平取官桥等处。8月,又败清副将张宏德、陈武和镇将马梦龙于木衢桥,乘势取和堂,俯瞰东阳县城。9月,尹灿又率军从墨林出发,破缙云县城和永康独松,自永康四十六都至瑞山等处,连营八十余里。顺治七年(1650)三月,清抚宪调集金、台、绍、处四府兵力,配合地方团练,对白头军大举围剿。白头军寡不敌众,尹灿引军撤向天台,在柘溪(今属方前镇)为敌所擒,被解赴东阳。尹灿坚贞不屈,慷慨曰:“己死得其所,义士当如此!”临刑时着儒生衣冠,足蹬朱履,在东街殉难。
  【陈其蒽】(1592一1665),字生南,号频斋,明末安文人。少时落拓不羁40始拜陈时芳为师,矢志于学。陈时芳以“减性”戒之,学业大进。陈时芳卒,执丧如同己亲。后讲学于永康五峰书院,东阳车山和西安,又随地开设斋会接引后学。讲学辩证至理,整日不倦。当听者困顿时,则继之以歌,咏叹抑扬;使听者感动不已,精神陡振。其学术思想以朱烹理学为核心,又有创新,提出“戒慎”为立身之主,“良知”为治学之本,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八字法。倡导研究之风,云“良知时时发,而时时未尝发”要“动也观,静也观”,方能掌握“末发”之规律,做到“末发即良知”。其学生著名者有数十人,东阳赵忠济,慈溪韩霖,永康王同离等,皆为其中之佼佼者。明朝亡后,其蒽樵牧,事耕耘,自食其力,丧乱中虽辈妻携子而奔波,仍肩负图书顷刻不离。所著有《蒙训》、《家训》、《小学汇纂》、《律台新书解注》、《频斋诗文稿》等。
  【吴凯】(?一1647)字允伯。诸暨人。祟祯十六年(1643)授凤阳督标右营先锋,后协镇浙江,兼署台、温、绍地方兵员,晋封开远伯,继又授南洋协镇。为南明抗清的重要将领。
  祟帧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明王朝迁南京。5月,南京、杭州相继失陷。6月,张国维请鲁王在绍兴监国,并连复诸暨、富阳、于潜等县。闰6月,吴凯杀北使大起,征兵措饷,计划北伐。继而张国维组织江干战役,水陆二路总攻杭州。8月,吴凯与副使刘穆策应,朝廷将台州、临海之粮饱分配吴凯。9月,吴凯自临海来,参加江干战役。顺治四年(1647)吴凯任浙西监军,寻又奉旨留守台、温。江干兵败后,陈盟入阁,组织水陆两路西征,但战机不利,吴凯又奉命增援浙西,自温州来,末达浙西,清军已自富阳渡江,吴凯遂走诸暨,又退至东阳吴良,继又退驻玉山元里。
  权臣马士英江干战役时即欲劫鲁王降清,后入金钟寺剃发充僧,清军至,即出而归降。清军杀尽其兵卒,又命其招降方国安。方也于黄岩就降。士英闻悉吴凯防守玉山,又作书招吴凯降,吴凯答书曰:“余向休鸿恩,末遑图报,期以他日捐躯,酬国土之知末为晚也。凯,暨阳一匹夫耳,禄享干钟,不为不厚;爵忝通侯,不为不高。迩遭国家多难,正臣子报效之秋也,不意恩相手握朝纲,身总机务,活送天子而不惜,面受人唾以无惭,律身不忠,教人不义。凯诗书末习,道义素明,食其禄者死其事,自幼筹之熟矣,岂待劝勉而后能?恨未能为申包胥之哭秦庭,庶几效鲁仲连之身蹈东海。自顾七尺昂藏,一腔热血,岂肯与含羞忍耻,偷生苟活之贼同为比拟哉。行且一战,一战不胜再战;再战不胜三战;三战不胜,披发远游外国,以图后局,固所愿也。否则,惟有一死而已,余无多谈。”
  马士英羞恼成怒,即发清军之骑兵袭杀吴凯。吴凯措手不及,见骑兵突至,命家人将银币撤田中以缓兵,得以奔出村外。又被围于十相寺。遂自刎随身妇女8人又惊奔里许,在山城松林一起自尽。吴凯部下自刎一百二十余人,其中有其妻陆氏、兄尧宰等,被杀者计千人。后人将吴凯撒银币之田名为“撤银丘”,八妇女自尽之山城名“八婆拢”。
  吴凯被害,引爆了白头军十余年的武装抗清斗争。
  【陈时芳】(1567一l642)字仲新,号春洲。明代安文人。少从台州陈谷游,师卒于馆,亲自扶柩归葬。18岁入邑库,复以杜维熙为师,潜心学术,无意仕途。深得姚江一派“知行”学说之真谛。邑大夫知其贤,以大宾请,时芳以儒巾野服应之,拒不受职。一生刻意从教。每岁于法界、官桥、五峰、拓林等书院巡回讲学,复设丽泽讲会,每月两次集会于安文家塾,年大会于冬至后五日,四方贤士纷纷赴会,从者甚众。虽促膝问难者数十百人,时芳侃侃而谈,不厌其烦。辩证至理,发微命中,又务求化偏归全,寻源见委。直至年已古稀,肢体赢弱,而精神犹旺,谈论终日不倦,读书常至夜分,闻朋友来,即欣然迎接,礼极周详。
  时芳治学,重在“独树”,不泥门户,对朱烹、王阳明、陆九渊等人学说,持批判继承态度。提出“得人自理,法必不同”;“辞必趋新,不可蹈袭”,反对淹入故纸。曾云:“朱子极得解《春秋》,三传程、胡,可高阁置之,吾等亦可归机决胜,出奇云穷,不必专用堂堂之陈”。遗有《丽泽会规》、《宋传广录》、《邹鲁遗芳》、《五轻实录》、《学余偶笔》、《学余琐记》、《自考集》、《五峰书院志》等著述。
  【陈怀堂】(1426—1486)字均彩,号侃斋,明代安文中宅人。民间称“咸百四公”。五岁失父,母胡氏重家教,故少年即作事慎重,后家政井然。又因其妻曹氏贤甚,产业日饶,富甲一乡。怀堂虽殷富,却耿直好施,乐于解人之难。代宗景泰七年(1456),灾情严重,田禾无收,乡人多有饿死。怀堂发谷六百斛,贩济乡民;有死于道者,买棺以埋。其间人口丁税,民负沉重,怀堂一人代输达二十年之久。自景泰五年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又出己资代输一都之盐课。其仲兄陈均楚早亡,留下遗腹子,族内有欲占其产业者,怀堂予以代管,待子长成,悉以奉还。四方贤人处士有难,纳入不拒,支持读书,移旬累月而不厌。及其弥留之时,尚命子孙“向后无改吾道”。
  怀堂对社会公益,多热心赞助,弹财不吝。曾独资创办“侃斋家塾”,免费入学。又修饰邑县文庙,邑库乡贤祠,以扶邑人教育;于花台山下建“进德堂”,规模宏大;以朱晦翁规范建大宗祀宇四十楹,所需资金,皆由己出。寻值洪水冲毁万工城,怀堂又为之加筑,“高三丈、长三里、宽二丈,叠石为堤,直石九重,历久不坏,在堰为最”,“上有卢陂,又上有高陂,又有海螺陂,又作泰山大陂,下宅陂,皆坚筑深广,注田不竭”。其堤至今犹存,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学家屠隆为之撰传。
  【曹璟】(1324一1402),字思宋。号进德,冷水白岩人。博通史书,抱为国建功立业之志。元末大乱,曹璟观世变而不求仕进,怠朱元障攻金华,慨然说:“此真主也”,遂携侄曹肖伊赴金华渴见,当面阐述形势,条陈治策。朱元漳甚为赏识,授万户职。回乡后招义兵万人,晨昏操练,披坚执锐。当耿再成部被困黄龙寨,即引军而救,破敌奏凯而还。天下既定。碌散兵归民,退身丘壑,筑室于龙门之下,自号“卧云居士”,称其楼为“卧云楼”。其间好释古书,天清日朗之时,则幅巾藜杖,逍遥于山水间,“引壶筋以倘佯,飘飘然如野鹤。翱翔于烟霞之表”。每逢乡饮,全邑士林聆听其言谈,皆留连忘返,临别以诗文相赠。明学者方孝孺曾为其撰《卧云楼记》,苏伯衡为其写《卧云图卷》。
  【陈伯良】(1352—1398),名宗善,安文人。早年游于宋濂门下,明洪武八年(1375)补太学上舍,奉差监造王府,御赐衣一袭,委以福建省漳州南靖县令。曾于渡江中流击揖而誓,务要尽心竭力,勤政爱民,造福地方。在任旦暮孜孜,勤于政事,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时漳州多被蛇毒所害,又迷信蛇神,人畜死者无数。伯良为此耽忧,常外出私访,踏遍县境,探寻毒源,某日于一岩边见有古树大九围,高数十丈,中空至梢,有白气如练,从树梢起,其长竞天。伯良回县,以为此乃瘴气之毒源,遂下令备干薪,运于岩边,积垒于树之四周,
  高与树梢齐,亲往检查后即命举火.在弥天火焰中,忽见大白蛇一条从树孔中出,奋力除之。自此灾寝。又因旱灾严重,招匠工制水车抗旱,禾稻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末几,伯良上疏终养获准。临行时百姓涕泣相随,伯良再三下轿致谢,百姓留之不得,焚香路祭而送。既后,邑人迫思不忘。集资创建生词,年岁节日为其添装,户户上香祭拜,凡县令初至,均先往瞻拜。
  【周如玖】(1301—1378)。字仲章,号翠亭,玉峰马塘入。少年倜傥,倔起于文学。元至正三年(1343)登进士,至正五年擢行中书省敕召助教国子,迁翰林侍讲。至正二十年调湖广分省郎中,守襄阳,进四川道右参政,加枢密副使。至正二十三年(1346)调任河南行中书省左参政,行枢密副使,知平章政事,又守汝州。元末,告归故里。明太祖削平群雄,礼天下名士,起复如玖故官,赐紫金鞍马。洪武元年(1368)八月,河南闻如玖归,省、郡军民皆率旁县而附。寻奉明太祖之命往招平章郭云等归降,又赐以金帛。九月,元帝北撤,随以从仕郎授北京分省照磨,差委临濠检点,又通判雎州。时被人诬告,谪为柳州柳阳主簿,以父逝归里。已而朝廷察知以前所诬如玖之事不实,起为广东茂县丞,调靖州经历。九年入时直言进谏,忤上意,仍降为四川眉县主簿,越二年,卒于任所。
  如玖性耿直,不奉迎,为政以廉干见称,出纳甲仗,综合钱粮,严禁贪贿。在广东时,岭南暴乱,如玖以计擒其为首者,以理喻其归降,岭南地区遂定,故国子司业宋克称如玖“贤而壮敢,腹裕稻略”。如玖之诗,与吕默齐名,砥节高简,一洗元季积习,著有《龙沙二集》、《乌台集》、《河南集》、《锦川集》、《南归集》。宋濂在为如玖所作行述中称其“诗豪文壮,骏迈与同邑吕默类”。汪世忠为其《南归集》所作序言中更称其诗浑涵冲帽,驰骋于埃盖之外,魁岸于雾霰之上,壮迈流逸,兼有诸品,发乎性情而不尚工巧,有三百篇遗风。”
  【曹天骥】(1251一1273)为天骏胞弟。从父命随兄抗元,于白水洋被元兵包围,援绝粮断月余。对其兄曰:“形势至所,援军观望末肯轻进,须出奇决一死战,挫敌士气,远近援军方可集。吾有子,虽死无憾;兄无子,且父在,当归去。”遂与兄出战数十合,力尽阵亡。
  【曹天骏】(1249—1316),冷水乡白岩人。生性刚毅,读书但求立身大端,不寻章摘句。及长有文武才略,曾对弟曰:“吾先世虽由儒入仕,但今异族入侵,形势如此,吾等当习武事,或可捍御以报国。”遂益潜心韧略,习武励志。
  咸淳末年,元兵侵逼江南。沿江营堡,降散日闻,天骏遂散家资募义勇,以保障乡里。父曹琼(字耕野)原与尚书潜说友友善,至是命天骏往以规其志,且语之曰:“人臣非以能死为难,而以保卫社程为难”。天骏述父命,陈述组织抗元之意,言词副切,但潜说友闻言而色变。遂归告父曰:“观潜公之志,如讳疾而忌医者,事去矣。我家世受国恩,当力图勤王之举。今虏迫而权奸掌握国柄,事机屡失,忠义难立,为之奈何?”耕野怒曰:“世受国恩,岂可忘耶?”当时宋广王由海道抵台,天骏遣弟天骥率义兵先行,于婺、台之要冲建营垒,天骏复募兵四万,进驻临海白水洋。元军被阻击,宋广王得以入闽。天骏语天骥曰:“台、温乃闽、广之藩蔽,不可失也,当力守以待诸勤王之师,万一可图恢复也。”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将张弘范率军大至,被天骏兄弟挫其前锋,乃据险坚守,相持月余,互有胜负,但元军援兵日增,而义军援绝粮尽,形势严峻。元兵围栅急攻,天骏兄弟出战数十合,天骥阵亡、元军气骄,天骏收合余众,多张疑兵,对义旅曰:“敌胜必骄,当乘机再战,敌必败。”复出兵大战,元军果退。天骏复谓义旅曰:“此战不可再得,宜乘势引退。”遂从葭苇中间道得脱而归。天骏回乡后,复与乡人立寨栅自守。元军趋温州。
  已而缙、永诸县皆失。元朝左丞史弼高其忠义,遣使招天骏,且曰:“汝等竭忠于宋,心事已白矣,今天命归元,汝复何为,宜早归顺。”天骏毅然不从。末几,史弼至处州召见天骏,授天骏以总管,天骏不受。再授永康县尹。天骏固辞曰:“弟亡父老,吾一身朝夕营养不逮,禄位诚非所望。”词语恳切。史弼感甚,遂全其志。尔后即隐居乡里,自称竹溪处士,事亲至孝,每思天骥战时之语,痛不自胜,抚育其子过于己子。乡里有婚娶丧葬不能举,或有疾病无力医治者,均慷慨助之。荒年则发仓凛贩贷,不计其能偿与否,乡人咸信服敬爱。
  【杨镇龙】(?—1289)又名应龙,字子翔,原籍宁海松坛。幼习稻略,尚武功,宋末登进士第。元军陷临安后,曾与文天祥、谢叠山等合兵抗元。后元将张弘范执文天祥于玻岭、破张世杰、陆秀夫于崖山。陆秀夫负卫王投海,张世杰因飓风坏舟溺死。杨镇龙即回宁海,组织义军,曾攻占宁海、象山。至元二十六年(1289)入据玉山,以二十八都、二十五都(今万苍、玉峰、岭口等乡)为基地,杀马祭天称尊。封厉森为右相,楼蒙才为左相;称“大兴国”;国号“安定”,称是年为“安定元年”,号称大军二十万,兵分两路:一路由镇龙自率,破东阳,焚烧县城,继趋义乌,、浙东大震;另一路由部将唐仲率领,攻新昌、天台,并在嵊县龙兴山建营垒,曾于新昌长潭大败元军,杀干户崔武德。元朝廷命滴婆州之储王瓮吉带与丞相莽哈岱领军镇压,与镇龙军相遇于义乌,镇龙军溃。瓮吉带又与浙东宣慰使富弼合兵,击败唐仲所率义军,并攻取义军之根据地玉山。杨镇龙兵败后,余众坚持斗争年余。
  【陈大猷】(1198—1250)字忠泰,号东斋。三泽(今尚湖镇山宅)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登进士,授缙云县令,转两浙都运使,又迁六部架阁,以兵部侍郎致政。
  大猷学问渊博,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为金溪学派一代硕儒。尝用朱子(熹)释经法、吕子(祖谦)读诗记例,采辑群言阐述己意;效朱烹注四书例,编著《或问》,对诸派之学说作取舍,又著《尚书集传》。其学术思想对宋代学者影响深远。
  大猷为官清廉,注重教化,曾于故乡设山泽书院;任缙云县令时曾以自己俸金换得地基,在美化乡创设美化书院,纯化风俗,培育人才。其子陈存德宦名谦亨,登淳祐二年进士,有“父子继登,文学为优”之誉。
  【王霆】(1180一1245)字定叟,号玉溪。南里(今尚湖镇大王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高大父豪以武功著称,为达州刺史,救封临沂郡。父炳武举中式,授浙西兵马副都监。霍少年颖异英发,研习经史,为文动轨数篇;精习韬略,尤工骑射,人誉为“古之羿君无以过之”。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登武举绝伦异等。主教官乔行简说:“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授承节郎,从鄂帅钟兴嗣戍边,寻又委霆专一教习总效军。末几,调沿江制置副使李植幕下,守黄州。淮右兵叛,霆往招渝之。时宋室偏安江南,倚长江之天险,江防紧系朝廷之安危。王霆参谋军政重事,于军事知无不言,特别对江防提出不少真知灼见。谓用兵之道,不在兵之多寡;军队之素质如何,训练之精良与否,决定战争之胜负。从招募兵员到部伍训练都得从严,不可夤缘关节。若军纪废弛,无以究其窜逸生事之辈,急则无以稽其并力向心之志,无以连其逃阵不进之心,必致败事。”理宗即位,特差充浙江副都监,驻湖州。时潘甫等起兵,霆往绥抚之。镇江都统赵胜辟为计议官。寻因李全兵叛,犯盐城,攻海陵,赵胜出戍扬州,属官莫敢从行,独霆慨然曰:“此岂臣子辞难之日!”出城接战,霆必身先士卒,大小十八战,每战皆捷,雄威踊跃,敌见之丧胆,势若山崩冰释。于是咸称之为“小宗泽”。
  扬州战后,理宗差霆知应州,兼沿江都巡检使。枢密院又命霆节制黄莆后营,弹压诸道军马。时诸路军二十万往收楚州,霆帅所部为犄角之势。旋授阂门舍人,与理宗对策时提出恢复之说,概括为“规抚”与“机会”二论。指出时政之诸多弊端,陈述“抚饥民、平冤狱,究贪官”等一系列改进政治、军事之策略,慷慨激昂,言辞恳切:“凡臣之所陈者,诚布告中外之臣,悉惩其旧而图其新。规抚既立,然后义旌一麾,诸道并进,臣力尚壮,愿效前驱。愿陛下坚定而勉图之。”理宗为之动容,称其言可采,升武功大夫,出知濠州,御赐金带。至濠,节浮费而备粮买马,濠得以安。又命知安丰,群僚上疏言霸在濠,军民方赖以安,不宜外调,理宗又命仍知濠州。会北兵至浮光,百姓流离奔遁,相属于道,朝议守光州非霆莫属。于是改知光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冒雪夜行,倍道而驰。至光州,大战于谢令桥,驱逐北兵,光州遂安。督府魏了翁以书来谢,以缗钱十万劳其军。再授阂门舍人,后迁达州刺史,右屯卫大将军兼知蔪州,进东阳开国子,食邑五百户。霆不赴。再迁淮西马步军副总管,兼淮西游击军副都统。制《论游击军十事》,不报。知高邮军。流民弟邦杰聚众三干,骚扰地方,霆擒其首而解散其众。时朝议出师,附和者甚众。独霆以为须遣人探明敌情,分析利弊,再行定夺,不可贸然而行。诸军毕行,高邮军最迟而发,境内却赖以安。因与时论相悖,谗者遂起,提举云台观。末几秋防又紧,又授带行左领军卫大将军,沿江计议,权置江南安抚使。乃撰《沿江筹边志》一篇上之。改知寿昌军,再知蔪州,谓“两淮乃藩篱,大江为门户,三辅为堂奥;藩篱不固则门户危,门户危则堂奥难保”。于是上书丞相,请审察形势,添设蔪春、矶安、滁阳三新城。不报。淳祐二年赠和川防御使,六年擢观察使。七月,北兵大至,霆奋然舞刃亲征,不幸阵亡,时年六十六岁。夫人陈氏为女中丈夫,秉性刚烈,冲入敌阵,夺夫尸而归。
  霆卒后,谥“贞忠”,遣使御葬,赐翁仲石兽,以表其墓,陈氏封恭人,赠硕人。其墓在二十九都螃蟹山之原。宝谟阁大学士李大同为其撰墓志铭。霆生平驰骋疆场,戎马倥偬,为一代骁将,《宋史》有传。其著作有《玉溪集》行于世。
  【周师锐】(1182—1231)字仲祺,号仪父。玉峰人。少年即工词赋,时有佳作,为士林所称。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举进士第一名,救为状元。临试时主考官得师锐文稿喜甚,语曰:“此文何独可冠右科,在文章亦当为首选”。殿试时师锐策陈万言,皆切中时事。及第后,从戎四载,擢为门舍人知滁州,末行,留为御带器械兼干办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召还归班。后又出知封州,卒于任所。
  师锐在朝,以国事为重,不趋炎附势。分析形势,能纵览全局,并预测局势之发展,而不从浮议。宁宗命他赴北边御敌,敌不能支,窜徒河南。此时朝中士大夫提出乘势北伐,所谓“运气既衰,机会勿失”,而师锐力排众议,“吾根本不充,岂容轻举,开禧前轨可鉴也。”其后兵端渐开,后患难收,果如其言。自英德府召还时,师锐提出:“今日事势可虑者不专在此,而在岭南之摧锋军士,江西汀赣等处必且挺为盗。”去封州时又为理宗进言:“古今激盗贼之变者非一端,有以力役劳民而致变者,有以科罚横敛致变者,有以轻挑妄作公肆立刻而致变者。今年岁不登,求宁无益,而弭之之术;则在乎去贪酷而择循良耳”;后汀赣二广“寇贼鹏张”,悉如师锐所预言,故乔行简称师锐“其识虑之精如此,岂不学孙吴者所能至哉”。
  师税平生安贫乐义,为官清廉。自岭南归时,不带南方之物。平素每论郡政是非,前后郡守对其且敬且畏。外貌宽和,与物无竞,居官律己,凛不可犯。性好孝友,乐于助人。卒后,追封为观文殿大学士,护国紫金光禄大夫,又转为奉议大夫。宰相乔行简为其撰墓志铭。
  【王象之】(1163—7)名熺,守字晖,象之系庠名。南里(今尚湖镇大王村)人。登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任四川长宁军文学,江西分宁、江苏江宁知县。志行高洁,无意于禄位,中年起隐居著述。
  象之出身于仕宦之家,祖豪为达州刺史,父师禀,绍兴间官宜春主簿,知江州。象之少时即随父宦游四方,江、淮、荆、闽,皆有其踪迹。其仲兄四至锦城,其叔北趋武兴,南渡渝、泸。归来时述及异地之山川风物,都引发象之对地理学之兴趣。及长,又长期出游,全国有名之都会,名山大川,皆亲临考察。又搜集天下地理书籍及诸郡图经,分析综合,辨谬存真,再加亲自考察之所得,著《舆地纪胜》二百卷。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每郡自为编,以郡之溯源,沿革为编首,而诸邑次之,郡之风俗又次之。郡中山川之英华,人物之奇杰,吏治之循良,方言之异同,故老之传记,以及诗章文辞之有关风土者,莫不摘其要而记之。东南16路例以为首,西北诸郡次第而编。其自序有云:“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县有志,九域有志,环宇有记,舆地有史,或图两界之山河,或记历代之疆域,其书不为不多,然不过辨古今析异同,考山川之形势,稽南北之离合,资游谈而夸辩博则有之矣;至若收拾山川之英华,以借助于笔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使骚人才士,一览而山川效奇,则末见其书,此所以纪胜之编不得不作也。”象之生于南宋,正当理学盛行,文人士大夫莫不在虚玄之理学中钻营,争论不休,并将理学卷入政治游涡;独象之花毕生之精力,完成颇具实用价值之巨著,为地理学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舆地纪胜》已久佚,唯《四库全书》收录《舆地碑记目》4卷,另有《蜀碑记》10卷,首l卷,收入《金华丛书》,今尚可见。《舆地碑记目》以天下碑刻地志之目分郡编次,起临安,讫龙州,皆南渡后疆域。其中颇有考订精确者。如镇江府丹徒梁太祖文皇神道碑,辨其为梁武帝父。成都府殿柱记作于汉兴平初年,知其非钟会书。嘉定府移水记有嘉州二字,知其非郭璞书。台州临海庆恩院、定光院、明恩院、婺州义乌真如院诸碑,福州鸟石宣威感应王庙碑,并书“会同”年号,则知吴越实曾用契丹年号,皆确有证据。而且较史志著录为详,至今仍不失其考证价值。
  【陈黼】(1154—1220)字斯士。宋代瑞山乡(安文)人。少从吕祖谦游,博通经史,为文高雅不俗。永康林大中闻其贤,以女许之。淳熙八年(1181)登进士第,仍恬静自守,不汲汲于进取,朝廷有意擢用,以妇翁年老为由力辞。至嘉定初年林大中病故后,才出仕,累迁国子博士兼权驾部阁郎官除著作郎。后遭权臣排挤,将调授州官,黼即上书辞归。黼为官时两袖清风,归林后家贫如洗,无屋可住,死于永康寓舍。著有《文集》20卷。
  【陈宗誉】(1091—1165)字彦声。安文人。宋宣和年问,金兵南侵,社会混乱,盗匪遽起,邻县有人将从之,宗誉前往劝阻,晓以义理,陈述利害,得以阻止。安抚使刘述古嘉其才干,命其将领乡兵,保卫地方。宗誉整顿部伍,并尽出家资,激励士兵效力。时有溃兵数百人,流窜地方,宗誉一骑往招,感之以大义,众皆感动而从,自此地方自卫兵力益强。故东阳虽地当要冲,却能独保安宁,末受匪盗骚扰。安抚使更奇其才,欲授以官职,宗誉坚辞不受。建炎初年,群盗四起,地方深受其害,州县官府复命宗誉领军防御,宗誉再次捍卫乡里安宁。其事迹为山阴转运使陆宰闻悉,以为宗誉“其义可依,其勇可恃”,“是豪杰士,真可托生死者也”乃奉母楚国太夫人携子陆游并会同内阁龚茂良,尚书晏景初,三家共千人来安文避难,居三年乃归,所携文碟书卷,均保安全。
  因宗誉捍卫地方有功,朝廷补为承信郎,又适高宗登极,恩迁承节郎。荐为盱胎军守,不赴,末几而卒。陆游为其撰《陈君墓志铭》,百姓在杨岩路为其建祠以纪念。
  【孔端躬】(?一1138),字子敬。原籍山东曲阜厥里,系孔子四十八世裔孙,少力学,登进士第。宋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大理寺评事。持身清白,除暴安良,吏畏其威,人怀其德。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端躬与父评事若钩、伯中奉大夫若传、兄衍圣公端友等护驾南渡。伯与兄寓居留州,端躬则侍父随驾,抵台州之章安镇。时端躬目睹朝廷腐改,奸臣揽权,叹息不已,自以枉为朝官,意欲丢官弃禄,作一庶民,觅栖身之地,自食其力,与草木为邻。道经永康榉川(今盘峰乡榉溪),值父若钧病逝,遂葬父于钟山之后坞,并隐居于榉溪,承先志建山庄古寨“南宗厥里”。宝佑二年(1254),理宗追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庙例建榉川南宗厥里孔氏家庙,赐“万世师表”金匾一块,后遂为孔氏婺州南宗。其子孙照例免赋税劳役,白身最长者可荐朝录用。
  【卢琰】(900—985)字文炳,原籍汴州玉川。仕后周,为典检尚书。从太祖郭威治国,“不避险夷,鞠躬尽瘁”。太祖曾为其竖碑太庙,以纪其劳,称其“学精清粹”,若“潘玙冰霜”。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返汴州即帝位。入宫时,见周世宗柴荣之遗孤薪王柴熙诲,意欲杀之。卢琰劝阻,抱回抚养。赵匡胤封卢琰为越国公,卢琰以“柴周大臣,义不臣宋”,携柴荣之遗孤熙诲出京,辗转至浙江,最后隐居于灵山之麓(即翠峰山,现属新渥镇),仍称玉川卢氏,以示不忘故本。为避赵宋觉察,将柴熙诲改从卢姓,易名为睿,作己第三子,以己女卢锦嫁之。卢琰定居后,着力开发地方,延请名师,设立学校,以教化风俗,培育人才,后其九子均列显爵。
  赵宋平定全国后,标榜以仁厚立国,曾访先朝临难不屈之士,以昭厚德,激后世之忠义。然柴熙诲之事仍隐而不宣。卢琰虽高风亮节,知于朝野,然携柴氏遗孤而奔,存柴氏一线之绪,正宋室之所忌,故湮其史实,其名不扬。明洪武初年,卢琰裔孙卢应主建越国公祠于宅左。卢本心撰《宋越国公传》,程正谊撰《越国公祠记》,载于《永康县志》。

6重旅游保障
100%透明团 特殊原因退订保障 旅游预警机制
应急救援体系 一站式旅游保险 24小时阳光旅游服务
预定帮助
如何预订旅游产品 支付方式
常见问题 发票及相关
安全指南
出行安全常识 旅游活动风险防范
特殊人群安全防范
首页 网站地图 控制大厅 各地出发 会员活动 会员注册 老年游须知 活动回顾 会刊 老年文化旅游节 成员单位 成员加盟 成员登录 养生论坛 法律申明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老年旅游联合体www.oldtrip.cn 技术支持:旅游联盟产业信息化研究所 蜀ICP备11009004号
服务电话: QQ: E-mail:1713288242@qq.com 
申明: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旨在为老年游行业提供平台服务,网站信息来自于成员、会员或网店经营者上传,若有侵权请来电冻结,详见本站法律申明及会员服务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图片、视频、Flash、文章等均由本网站用户贡献,本站不享有版权,如有版权所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权属后,将在5个工作日内删除。
  • 网站备案
  • 网络110
  • 支付宝特约商家
  • AAA级信用企业
  • 旅游联盟诚信认证
  • 旅游联盟成员单位
  •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