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老年心理健康
不久前的一天凌晨,家住南京市某区的81岁老翁余某问醋睡的老伴几点钟了,问了几遍,都没有回答,最后老太说:“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吗?”岂料就这一句平常话,竟勾起余某的心头火:“子女不在身边,指望不上;现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还怎么活,不如把她杀了,我也死了算了。”当天上午9时许,余某乘老太不注意,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颈部,致使老太出血死亡。
家住合肥市某区的一七旬老翁与老伴一直相处得很好,可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前的一天中午,与老伴因菜的咸淡问题发生争执,一气之下,竟将相处40多年的老伴活活扼死在床上。
这两例恶性案件,在司法部门介入后,经法医鉴定表明,这两位老翁都有不同程序的精神障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症在65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已达3%。老人中的抑郁症患者也在逐年提高。
老人精神病患者之所以逐年增多,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精神病知识的贫乏,使老人心理异常早期得不到及时干预。老年人身体患病率大约在60%——80%,因为对老人生理上的疾病注意较多,而对心理上的毛病注意不够。殊不知,身体上的疾病使老人产生急躁、固执情绪,引起理解、判断等智力的减退,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使精神障碍程度不断加重。
其二是空巢家庭增多,老人没有排解内心苦闷的渠道,郁结成“心病”。现在城市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增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老人失落、孤独,长此以往,势必产生抑郁症、恐怖症等精神疾病。
其三是生活无着落,产生厌世、焦虑情绪。据调查,我国老人晚年经济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子女和亲属供养,占57.1%;二是老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占25%;三是离退休金,占15.6%;四是社会保障、救济占1.2%,其它来源占1%。在这四种主要来源中,只有15.6%拿离退休金的老人生活来源固定,医疗费用能得到及时报销,可以无忧无虑地欢度晚年。
老年人的心理疾患问题,给养老提出了新问题,老年人自己要树立全新的健康观念,做好心理调节;无论是社会还是亲属,应为老人创造一个快乐的生活环境;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建立在社会保障体制,使老人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安度晚年。